第一节 提要求不等于忍受尴尬(第2/3页)

这样说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想要,你不可以不给!你不给,我会很生气!”这是在用负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用负面的或否定性的语言来提要求,比如“如果你不这样/继续这样,就会有不好的结果”,不管怎么包装,都是发号施令的态度,没人能够长期忍受这种不平等的关系。

对于以上这种情况,有些人建议多用“撒娇”的方式来提要求。的确,撒娇可以缓和语气,但是比语气更重要的,是你提出要求时候的思路,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否则,不管是娇蛮还是娇嗔,时间久了难免让人觉得需索无度。

而同样的意思,如果用正面的情绪来驱动,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可以增加对方做这件事的意愿,你也更容易开口。具体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给甜头”的方式进行正向激励:当你真心觉得对方这样(或者不这样)做,会给你造成困扰的时候,只要反过来想想,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会让你有多开心,然后表达这种开心就可以了。

比如,同样是希望另一半每天打电话来,你可以这样说:“我好喜欢跟你聊天,我每天都会等你打电话过来!”这样对方就会知道,单单只是网上聊几句是不够的,你想要的是每天都通电话。更重要的是,这种讲法是在说“如果你做了,我会好开心!”用正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那么他自然不会觉得是被要求的,因此也就不会觉得你太强势。

而一旦对方按约定打来电话,你可以先说一句:“听到你的声音,心情马上就好起来了!”挂断电话前也可以补一句:“好开心有你陪我聊天!”确保在各个环节,通过“给甜头”的方式向对方传达你的正向回馈,这样做对方就会觉得自己是在主动“让你开心”,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以“避免你生气”。这样一来,每天打电话的这个习惯,也就更容易养成并且保持了。

如果你把沟通的重点放在要求本身,比如“别忘了明天再打给我”,你的潜台词其实是“要记得完成你的任务”,这时候对方会觉得是你掌握了主动权,他是被你要求、被你控制,只能被动配合而已。

而如果你的讲法是“如果能听到你的声音,我会好开心”,这是在用正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这里最有趣的是,其实你要求他做的事情没什么不同,但是你让他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而不是“被要求”甚至“被胁迫”。

进一步说,很多人之所以不肯提要求,是因为脸皮薄不好意思。而如果是靠正面情绪来间接提要求,就会比较轻松地开口了。因为你只是在表达“如果你可以做某事,我会很高兴”。这样说没有强迫性,而且主动权也是在对方手里。与“我要你做某事”相比,你更容易开口提要求,对方也容易接受。

+•延伸思考

在没有明确上下级关系的情况下,“提要求”其实都是软性的、间接的。而关系越是亲密,就越不应该以胁迫的方式让对方就范。并且,在亲密关系里,重点从来都不是“提要求”,而是“给甜头”。因为无论如何,对方是希望你开心的。所以你只要表达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因为什么而开心,就能引导对方的行为朝你希望的方向走,不用傻傻等待,不用忍气吞声。“这样做会让我开心”这个逻辑,能让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让对方感到快乐和满足。这种互惠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

我要你开心,不要你道谢

真正的感谢,

是写在眼睛里的,

不是放在嘴上的。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人送了我礼物,我该怎样答谢才得体?

常见的说法:“太谢谢你了!让你破费真是不好意思!”

更好的说法:“哇!这个东西我想要好久了!好开心!”

?•为什么要这样说

上一篇讲到,跟亲密的人提要求,可以靠“给甜头”的方式,用正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激发他保持好行为的意愿。但是,甜头不是随便给都有效,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很多人误以为,给甜头无非就是道谢。比如说有人送你礼物,你就要郑重其事地说“谢谢”。但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别人送你礼物,多半时候要的不是你的感谢,而是你被打动后开心的样子。与我们通常被教导的相反,直接地表达开心,其实才是最好的道谢。

通常,我们会觉得道谢要郑重其事才好。而郑重的道谢,主要是三层意思:(1)知道你对我好;(2)你本不该这样;(3)我很惶恐,希望能回报。比如在收到礼物的时候说一句:“谢谢!让你破费了,真是不好意思!”就同时包含这三点。

然而,送你礼物的人其实没办法分辨,你到底是真心诚意地“谢谢”这份礼物,还是只是行礼如仪。毕竟,“谢谢你”是很普遍的社交词语。对方从“谢谢你”三个字里,也看不出来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礼物。

站在对方的角度设想一下,传统的道谢方式虽然给人的感觉很有礼貌,但是也很有可能会增加送礼人的紧张感,因为他得马上接话说:“哪里哪里,一点小小的心意而已,我还怕配不上你呢……”这种道谢方式,其实就是在考验两个人的“谦让”技巧。你有义务证明,你自己配不上这么重的礼物;而他得证明,他的礼物配不上你们的情分。

所以说,道谢时的两难是:一方面,“谢谢”这两个字被用得太广泛,单是这么说,其实看不出你有多重视对方的恩惠;另一方面,郑重其事地道谢,又会增加对方做出同样谦逊回应的负担,给欢乐的气氛徒增压力。

而“直接地表达喜悦”就不存在这两个问题,因为这样做既充分表达了你的感谢,又不会让双方陷入互相谦让的尴尬。事实上,不管对方只是想让你开心,还是顺带希望你领他这份情,他都是希望看到你是开心的。所以,与其把“谢谢”挂在嘴边让他听见,倒不如直接挂在眉梢眼角,让他感受到。

因此,相较“谢谢你!让你破费了”,一句“哇!这个东西我想要好久了!好开心”会让送礼的人更满足、更有成就感。

进一步说,接收到对方善意的时候,“表达感谢”还是“表达开心”,其实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项差异。东方文化很内敛,无论是收到礼物还是受到赞美,第一反应是“推让”,意思是“你这么做,是因为抬举我”。从礼貌的角度说,这的确是很客气的,可是正因为我们对什么事都表达感谢,反而让对方不确定我们的“谢谢”是不是真心的。

反观西方文化,“充分地表达欣喜”则是收到礼物后的常见反应。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视频,专门剪辑外国小孩子收到礼物后的表现,他们经常是哭得连话都说不好:“呜呜呜……妈咪你怎么知道我想要小狗狗……呜呜呜”或是干脆直接开始尖叫,连话都不说了,但你隔着屏幕,也能清楚感觉到他们有多感动、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