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用“选择”降低对方的抵触情绪(第3/4页)

?•为什么要这样说

当我们想请对方参与一件事的时候,常见的误区,是把这件事说得太完美、太诱人,以致让对方产生压力。

以饭局邀约为例,有些人之所以会拒绝,不是因为他对聚会不感兴趣,而是他担心只要一答应去吃饭,整个晚上就都会困在聚会里无法脱身。所以,你许诺的是高朋满座、欢声笑语,对方想到的可能是“太多人要应酬”“可能会拖得比较晚”“早走会不会让大家很扫兴”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我们试图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里想的往往都不是收益,而是这次尝试的成本。此时,你煞有介事地强调对这件事的期待,就等于在对方心里增加了砝码。压力越大,主控权越低,对方反而越不敢尝试。

但如果你可以减轻他的压力,让主控权掌握在他的手上,他就会比较愿意尝试了。比如,你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今晚有个饭局,都是些特别有意思的朋友,没什么事的话,一起来坐坐?”看到对方犹豫,还可以补一句:“你要是怕回家太晚就早点走,大家都很随意的,完全没关系。”

而只要对方迈出了第一步,也就是答应你“去坐坐”,这个时候你反而就可以开始讲这个饭局是多么精彩,让对方有所期待。因为前面已经预设了他可以随时离开,减轻了这个砝码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再举个例子,如果是想要劝子女去相亲,减砝码也会比加砝码更有效果。如果你跟孩子说:“这个对象很难得,是你张阿姨努力帮你约来的!”或是“你二叔为了你的事,花了好大力气,你不去看看怎么行?”这些加砝码的话只会让子女觉得压力好大,觉得长辈把这次相亲说得像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样,到时候如果跟对方话不投机,还要陪着笑好几个小时……因此,子女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拒绝这次相亲为好。

但是,如果你是用减砝码的话术,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你可以说:“就去看一眼,聊几句,如果真的不喜欢,那你就随便找个理由走人,没关系,剩下的爸妈帮你处理好,不用有压力!”儿女听了就会觉得放心很多——既然可以提早离开,那就算话不投机也没关系,不如就试试看吧!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约会邀请上。很多人,特别是女孩子,会觉得单独跟男生出来约会,是一件很重大的事,这也是她们通常会本能地拒绝邀约的原因。可是,如果你一开始就给对方“毫不尴尬地随时中止”的权利,对方接受你的邀约就会容易得多。

比如,你体会一下这种说法:“有空一起吃个饭?如果中途你觉得不想聊了,没关系,我在吃到一半的时候会找机会去洗手间,你想走的话,趁那个时候直接走,我留下来结账就好,大家都不尴尬。”

这样说,就相当于把“至少要吃完这顿饭”,变成了“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浪费吃半顿饭的时间”。这样,对方心里的砝码就已经减去了一半,那么她答应接受邀约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因为女生会觉得,既然不喜欢就可以直接走,那又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这就是这种说法的高明之处。

+•延伸思考

在选择使用“加砝码”还是“减砝码”的说法时,是分人、分阶段的。如果对方是个乐于尝试新事物的人,那你一开始就要加砝码,把这件事情的好处说到位。不过,如果对方有顾虑,那你反而要使用“减砝码”的说法,尽量云淡风轻,让对方迈出第一步再说。

想让对方答应你,就先让他拒绝你

面对一个正当、

善良的诉求,

很少有人能够连续拒绝两次。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当志愿者跟人募款时,常常被拒绝,我该怎么说才能提高募款的成功率呢?

常见的说法:“请问,您愿意为了我们的儿童慈善基金,捐十块钱吗?”

更好的说法:“请问,您愿意为了我们的儿童慈善基金,捐助一百块钱吗?不方便的话,没关系,就算是十块钱,也很有帮助哦!”

?•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提出的是一个“不情之请”,一个对方完全有理由拒绝你的请求,那么,不要把你真正的要求放在第一个问。你可以比较一下以上两种说法的区别,“常见的说法”是直接提出要求,而“更好的说法”则是先提出一个你不太可能同意的要求,让你拒绝之后再提出第二个真正的请求。这样一来,你出于歉疚,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请求了。

美国曾经有这样一项调查,研究者在校园里询问大学生:“你好,我们这边有一项针对少年犯罪者的辅导计划,请问你愿不愿意担任志愿者,在周末的时候,带那些误入歧途的少年去动物园或游乐场玩一天呢?”结果,83%的受访者直接就拒绝了。

于是他们换了一下问法,先问那些大学生:“我们有一项针对少年犯罪者的辅导计划,你是否愿意担任志愿者,为那些误入歧途的少年辅导课业,一周两小时,连续两年?”

显然,这个要求让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会拒绝,因为实在是太难为人了。但是,他们又进一步问对方:“没关系,那你愿不愿意担任志愿者,在周末时带他们去动物园或游乐场玩一天呢?”

一模一样的要求,一样是大学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问法,居然就有50%的同学,愿意带这些少年去动物园了。从原本的83%拒绝,到后来的50%答应,这中间的改变,是所有说服大师都梦寐以求的结果。

这种提要求的技巧会有如此惊人效果的原因是:一、后者看起来感觉门槛低了很多;二、你刚刚才拒绝了对方,心里其实总是会有一点过意不去的。所以当第二次,对方把要求突然降了下来,然后再问一次,你多少会希望能有个补偿的机会。

毕竟,面对一个正当、善良的诉求,你如果连续拒绝两次,就会感到歉疚,也会担心“如果我做得太过分,对方会怎么看我”,这就是说服成功率大幅上升的原因。

+•延伸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提要求前先让对方拒绝你一次”的策略,也很实用。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跟朋友借钱,直接开口要五千元对方可能会说不方便,可是如果你继续问:“那五百元可以吗?”对方要再想拒绝,就要承担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了。

但请注意,在前面的案例中,无论是募款,还是去当志愿者,都必须强调是正当的理由,并不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市井伎俩。你不能有意开出一个对方不可能接受的条件,然后再通过“降价”的方式吸引对方接受。因为一旦被人识破,不但目的不能达到,还会破坏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