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曹操《蒿里行》(第2/2页)

这个所谓的“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留下来的一个大祸害。那上面刻了八个字,是秦始皇自己拟的,他的宰相李斯帮他写的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是说秦始皇能够当皇帝,是老天爷安排的,这种安排一定下来,不仅他本人要长命百岁,他的统治也会永远昌盛。中国文化当中很落后、很可怕的东西,就在这八个字里面:秦始皇明明是用暴力抢夺的天下,却要说成是自己受命于天,而且还想不死,天天让人家喊他万岁。中国过去那些大大小小的野心家,做的都是这个梦。后来一千多年,所有的野心家都盯着这个东西,只要是天下大乱,他们就要千方百计去抢这个“传国玉玺”,要去“打江山、坐江山”,这样打来打去,不晓得造成了多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样的争夺,写进《三国演义》好像很精彩,但在曹操的笔下,却是这样一番惨相——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铠甲是冷兵器时代打仗的将士用来防身的,把一小块一小块的熟铁片穿织在一起,像鱼的鳞甲,所以又叫“甲”。“虱”是虱子,一种吸血寄生虫,人身上或者衣服上的汗渍、污垢久了不清洗,就要长虱子;“虮”是虱子产的卵。“万姓”就是“百姓”。这四句诗是说,将士们长期征战不得休息,身上穿的铠甲都长了虱子,无数老百姓在战争中死去,连掩埋死尸的人都没有了,荒野之上到处暴露着死人的尸骨,走很远很远都看不到一户人家。因为那时候没有钟表,老百姓要靠公鸡打鸣来掌握时间,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养鸡,“千里无鸡鸣”,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烟了。这就是战争的惨相!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民”是活着的人,“百遗一”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都不在了,不是死去了,就是逃亡了,或者被哪一支军阀的部队拉去打仗去了。看到这样的景象,想到天下的惨状,曹操的感受是“念之断人肠”,就是难过得心都揪紧了,好像肠子要扯断了一样。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曹操写这些诗是在装假,因为他没这个必要,不像现在,有些人不免要做些假,写些违心的话去讨好领导、换取利益。曹操当时用不着讨好谁,也不可能拿这篇诗歌去卖钱,或者去评个什么奖,所以我们只能认为他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他是非常痛心的。

曹操已经死了,他无法替自己辩护,随便后世那些文学家、戏剧家往他脸上怎样涂抹白鼻梁,把他说成一个“奸雄”,他没有办法洗刷,但曹操的这首诗,这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永远存在的诗,在替他辩护。曹操用自己的诗来揭露军阀,描写惨状,哀怜百姓,控诉不义之战,这样一种情怀,是那个时代所有的所谓“英雄豪杰”都没有的,它能够让我们在千载之下,了解曹操的思想和人格,让我们永远尊敬这个叫曹操的诗人!

最后要说一下两个字的古读音。“兴兵讨群凶”的这个“凶”要读“xiuang”,平声;“千里无鸡鸣”的这个“鸣”要读“máng”。也就是说,全诗的押韵是非常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