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2/2页)

陈运达,最汗颜的,还是我们这些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人。

赵德良,你还记得我刚到江南的时候,我们两人第一次谈话,我对你的内容吗?

陈运达,记得。当时,你握着我的手,运达同志,中央让我来和你搭班子,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在江南省唱一曲现代版的将相和。

赵德良,你不是将,我也不是相。你不是廉颇,我也不是蔺相如。但我一直在想,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的这个和字,真是太深刻了。和则贵,和则兴,和则旺。我今天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我并不否认一个基本事实,相信你也一定不会否认,你和我,我们这两个党政一把手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也曾多次扪心自问,是不是我做得太过分了,压抑了你委屈了你?或许某些时候,我是有点江南人所的霸蛮,但另一些时候,我自问,我还是很能忍的。我为什么要忍?坦率地,不是我怕谁或者比谁弱。我能怕谁?能比谁弱?就算我内心虚弱,可我毕竟是受**中央之命担任省委书记,就算我怕,中央也不会怕呀。那我为什么要忍?因为我知道,我的处境,和当年的蔺相如相似,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没有一个和衷共济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肯定一事无成。不管你运达同志愿不愿听,我都要。如果我们两个人斗起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心里清楚,我相信,你也一定明白。那就是被中央各打五大板。相反,我们两个人,如果团结一心,把江南省的工作抓好了,把经济工作搞去了,让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难道,中央会认为,所有的成绩,都是我赵德良一个人搞出来的?我赵德良能有多大本事,能一手撑起一片天?绝对不会。成绩肯定是大家的。

陈运达,德良同志对这个和字,理解透彻。我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个和字。

赵德良,有些人认为,书记和省长,党和政,是矛盾的对立体。我不这样,确实有些地方,是存在很尖锐的矛盾,甚至形成了破坏力。但也有很多地方,形成了合力。党和政,原本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吗?坦率地,我最大的期望是,在江南省,我或许还能搞两届。你陈运达呢?只可能再搞一届了。一届之后呢?你怎么办?当省委书记?当人大主任?还是别的什么?我更希望,我们在江南省干得风风光光,轰轰烈烈,然后,中央把你调到另一个省去当班长,我赵德良,在迎宾馆设宴为你送行。那时,你握着我的手,德良同志,我会永远怀念我们共事的这段日子。最终,如果真能得到这样一句话,那将是我这一生中最感荣幸的事之一。

陈运达的脸有些发烧,却也不能不表态,请德良同志放心,我一定谨记今天的话。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陆敏驾驶宝马x6,停在岳衡市双峰煤矿门口,舒彦坐在她的身边。

因为不清楚黎兆平出来的具体时间和手续,也因为大门被市纪委的一个工作人员守着,她们只好将车停在门外,坐在车等。后来,陆续来了很多车,长长的一大溜,有几辆,全是高级轿车。这个车队一到,大门立即开了,所有汽车,全部开了进去,大门也没有关。舒彦对陆敏,走,我们也进去吧。

陆敏了舒彦一眼,立即启动汽车,跟着开进去。前面的车队,被安排停在一排,陆敏不好凑去,只好停在一旁,随后和舒彦一起下车,却没有走前。前面的车队中,最先下来的是一个五来岁的女性。其他人随即围着她,众星拱月一般。陆敏不认识这个主角,舒彦却熟悉,她就是有江南女包公之称的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厅长梅尚玲。

舒彦,纪委副书记亲自出面了,来规格还蛮高的。

陆敏,难怪像迎接英雄一样。

这些车的到来,倒不是为了迎接黎兆平出来,而是官场的某种俗例。

赵德良和梅尚玲商量的结果,由梅尚玲亲自跑一趟,当面向黎兆平宣读省纪委的文件。这个法,肯定是要给的,双规了近两个月,要将人放走,总不能不明不白。至于什么样的规格宣布这一决定,那就由纪委掌握了。赵德良毕竟和黎兆平是老同学,又深知这位老同学受了委屈,便有意给他一个高规格,指名梅尚玲亲自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