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一百三十一(第2/2页)

夜里,徐琳琅派人再北平城墙上唱起了南地各方的歌曲。

在不远处扎营的南地士兵,饥寒交迫,听到歌声,一个一个,都思念起家乡来。

第二日的晚上,有又诸多姑娘在城墙上一起念了一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日的夜里,又有人在城墙上唱起了“可怜白发送黑发,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景隆的军队里,出现了不少逃兵。

逃兵一多了起来,人心便溃散了。

没有逃的兵,也开始琢磨。

李景隆看着,不能继续耗下去了,再率大军攻城。

然而,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

就是简简单单用水这一条,就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朱棣得知北平被围之后,本是打算不记后果领兵回北平营救妻儿,可是刚准备下令,就得到消息,眼下,李景隆那五十万大军,根本攻不进北平去。

燕王妃想出了用水浇城墙用水浇攻城的士兵的法子,李景隆现在就是狗啃刺猬无从下嘴。

只有雪化冰融,李景隆的大军才能有所动作。

可是,燕王妃还用了四面楚歌之法,用南地士兵家乡的哥,用引人情感的诗句,一点一点瓦解了李景隆大军的斗志。

如此天寒地冻的天气,只会让跋山涉水到了北平的士兵愈有思乡之情。

朱棣知道,徐琳琅已经算是解了北平的困境,自己要做的,便是把眼下的仗打好。

徐琳琅正牢牢的守着他的大后方呢。

朱棣一鼓作气,攻城拔寨。

还没等朱棣大军杀回北平,李景隆的大军就从北平撤退了。

一来是为支援在南地攻打朱棣的大军,

二来是守在北平城外,成本实在太大,而且等到春来冰消,朱棣也确实就会杀回去了。

所以,李景隆便是带着五十万大军,白白去北平城外受了半个月的冻。

更得不偿失的是,五十万大军去北平的时候是精锐之师,从北平回来的时候,人心涣散,溃不成军,士气尽失。

徐琳琅守住了北平城,为朱棣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带领的大军,节节胜利,一步一步,攻进了应天府。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有人说燕王大逆不道谋反的,有说原本燕王就该当皇帝的。

当然,还是骂燕王谋反的人更多。

朱棣在做了决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骂名,但是这世上,有多少事情能够两全其美呢。

他只有用这一生,去为天下苍生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弥补百姓。

他只有像李世民那样,创造出一个盛世,才能百年后去黄泉之下见父皇。

朱棣带着兵攻到了金銮殿,这个他的父皇曾经在这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

他的侄子朱允炆穿着最隆重的皇帝朝服,坐在龙椅之上。

朱棣没有拿剑指向朱允炆,他只是对他说:“允炆,往后,这世上,不会有人知道你是生是死。”

朱允炆仰天大笑:“燕王好计谋,没有人知道我活着,就没有人去找我,没有人知道我死了,就没有人谴责你弑君。”

朱棣看着年轻的朱允炆,道:“允炆,我毕竟,是你的叔父,你我一样,身上都流着老朱家的血。”

这场号称“靖难”的战役,终究是以朱棣胜了告终。

从此之后,没有人知道朱允炆是生是死,若生人在何处,若死尸在何处。

这一年,朱棣登基,年号永乐。

同年,朱棣封了燕王妃徐琳琅为皇后,封后大典极为隆重,古来能及者,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