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兔与海里的动物(第2/3页)

另一个因海兔的毒性而丧命的例子是十六世纪的法国国王查理九世之死。虽然我以前在《毒药手账》里也写过,但海兔是我非常中意的毒物,就在这里再写一次吧。圣巴托罗缪大屠杀[20]以来,查理九世陷入神经衰弱,每夜都为噩梦所扰,最后死在其母凯瑟琳·德·梅第奇的怀中,㐀束了二十四岁的一生,那是一五七四年。有一种说法是查理九世死于其母的毒杀。回忆录作者布朗托姆[21]等人也持相同意见,据布朗托姆所述,查理九世的母亲亲自让他服下了“海兔的角的粉末,这粉末能让人长期处于憔悴状态,最终如同烛火一般消逝”。

我不认为那海中的海蛞蝓具有这般强大的毒性,但总之布朗托姆是这么写的。海蛞蝓确实生有触角,所以布朗托姆所记述的“海兔的角的粉末”在这一点上也是所言不虚的。

普林尼说雌海兔有毒,雄海兔则反而是解毒剂,但似乎还有许多种类的药物都能抵御海兔的毒性,他在《博物志》中各处都提到了这些药物的名字。比如植物中,锦葵、石榴、西洋杉、车前草和仙客来等都是有效的;而动物性的药物中,据说人类的乳汁、牛乳、驴乳、马乳、鹅血、蛙、淡水龙虾和海马等都非常有用。《博物志》第三十二卷第五章写道:“食用栖息在河里的蛙的肉,或将其制成清汤饮用,皆对去除海兔的毒性有效。”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吧。但如今在我们看来,还是觉得有些可疑,像是胡说八道。

关于海兔的话题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顺着最初引用的章节,读一读《博物志》第九卷第三章吧。

有最多动物栖居且动物体形最大的是印度的海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里的鲸有四阿邪[22](一阿邪约合一英亩),锯鲨接近二百腕尺。龙虾达四腕尺长,恒河的鳗鱼有三十脚距长,这些也是事实。不过能见到海中怪兽的机会多是至日[23]时节。这是由于一到此时,这片海域便会有山巅吹来的旋风,或是突然刮起的暴风、狂暴的骤雨,激烈的海浪撼动这片海洋,将潜在海底的怪兽们都赶了出来。亚历山大大帝[24]的舰队曾遭遇被海浪晃得冒出海面的众多怪兽,如同撞上敌军舰队一般,不得不对这群怪兽摆出战斗阵型。换言之,阵型零落的舰队根本无法在这群怪兽当中取得突破。无论如何喊叫、哄闹,投掷物品,都根本无法使它们后退一点。如果不弄出些大声响,同时集中炮火,就没法打跑它们。红海上有一巨大半岛,名为伽达拉,陆地突起形成了宽阔的海湾。据说托勒密一世[25]的舰队行船通过这里,花费了十二日十二夜,因为海湾未曾刮起一丝微风。在这平稳的海域,经常能看见身躯庞大得无法动弹的动物。如果亚历山大大帝的提督们的说法可信,居住在阿拉比斯河附近的格德罗西亚[26]人会用海中兽类的下颚制作他们房屋的门,用兽骨建造屋顶。据称他们发现了大量长达四十腕尺的兽骨。此外据说海中的兽类,有的会如同家畜一般爬上陆地饱食灌木的根,然后再回到海里;有的生着马头、驴头或雄牛的头,还有的会大量吞食农田作物。

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套着铁箍的玻璃桶,只身一人潜入波斯湾的海底深处,饱览巨大海兽群游动的海底风景,这已是有名的逸闻了。而这段印度海域遭遇怪兽群的故事,其有趣程度也毫不逊色于前者。格德罗西亚人用海中兽类的骨头建造房屋一事不知是否属实,不过斯特拉波也报告了相同的事情,似乎也并不是毫无依据。顺便一提,格德罗西亚这个地方指的是面朝阿拉伯海的伊朗高原,可以认为是当今的巴基斯坦地区。

另外一个小片段,关于会爬上陆地食用植物的海中兽类,也许会让人想到栖息在印度洋至马来半岛那片温暖海域中、体长三米以上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即海牛和儒艮的习性。不过我总觉得我得注意一下,不能总对普林尼记述的假想动物过于认真,去一个一个地在现实动物中寻找合适的模板。

注解:

[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主要成就在数学、物理、医学方面。

[2] 十六世纪法国解剖学者、博物学者,著有《鱼类的历史》。

[3]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外科医生之一,被后人认为是现代外科与病理学之父。

[4]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5] 法国鱼类学者、植物学者、博物学者,著有《水生动物图解》《松柏植物》等。

[6] 瑞士博物学家、目录学家,著有《动物史》和《世界书目》等。

[7] 法国外科医,曾任军医及亨利二世、法兰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的御医,对近代外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8] 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海豚的和名イルカ(iruka),其语源不详。日语中海豚的汉字则借用了中文的“海豚”。

[9] 此处使用的是海豹的和名アザラシ(azarashi),其语源意为“有斑点的兽”。汉名与中文相同,为“海豹”。

[10] 此处使用的是海象的和名セイウチ(seiuchi),来源于俄语的“北海狮”。汉名与中文相同,为“海象”,有时也写作“海馬”。

[11] 此处使用的是水母的和名クラゲ(kurage),其语源说法诸多。汉名为“海月”或“水月”,因形状看似海中或水中的月亮。

[12] 此处使用的是海参的和名ナマコ(namako),其语源说法诸多。汉名为“海鼠”。

[13] 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开创的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又称二名法或双名法,每个物种学名都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

[14] 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医生与药理学家,著有《药物论》。

[15] 古罗马的医学家及哲学家。

[16] 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诗人,著有《解毒法》《有害动物处理法》等医书,皆为教谕诗形式。

[17] 罗马帝国时期作家,著有《论动物的特性》等。

[18]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诗人。

[19] 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普林尼葬身的维苏威火山喷发灾害就发生在其执政期间。

[20] 又称圣巴托罗缪之夜,发生于一五七二年法国宗教战争期间,是针对胡格诺派(加尔文主义新教徒)的事件。

[21] 法国作家兼政治家,著有《著名女子的生活》《风流女子的生活》等。

[22] 使用米制之前的法国长度、面积单位。

[23] 夏至日及冬至日。

[24] 马其顿国王,曾征服整个波斯帝国。为寻找“世界的尽头及大外海”而侵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