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0章 艺术完美

登峰造极,堪称完美。

这是此时此刻伊桑·科恩脑海里唯一的想法。

从戛纳到威尼斯再到奥斯卡,过去整整一年时间里,人人都说,蓝礼在“地心引力”和“醉乡民谣”之中奉献了不相伯仲的完美演出,真正地呈现出了当今演技的最高水准,不仅仅是Y世代的年轻演员第一人,即使是放在整个好莱坞之中,也堪比梅丽尔·斯特里普、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巅峰实力。

正是因为如此赞誉,对于一名二十四岁的演员来说,帽子着实有些太大了,再加上EGOT的历史时刻,这才导致了过犹不及,整个颁奖季之中,人人都在排斥着蓝礼,鄙夷和贬低蓝礼渐渐成为了产业主流,似乎每个人都在“善良地”为蓝礼降温,期待着他能够拥有一个更加长寿的职业生涯。

对此,伊桑不置可否。

作为导演,伊桑亲身经历了“醉乡民谣”每一场戏的每一次表演,尽管他不是擅长调教演技的那一类导演,但他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蓝礼在表演之中赋予角色的细腻质感和立体深度,确实是遥遥领先同辈演员一大截,即使是现在功成名就的娜塔莉·波特曼和詹妮弗·劳伦斯,和蓝礼横向比较的时候,也是差距明显。

对于那些降温言论,伊桑不屑一顾;而对于那些赞扬话语,伊桑则全面认同。

老实说,今年奥斯卡的影帝争夺战,蓝礼是伊桑心目中的唯一人选,论实力论天赋论灵气,其他一众竞争者都难以与蓝礼正面抗衡,但……奥斯卡争夺战从来都不是实力的比拼,即使伊桑希望见证蓝礼二封影帝,他也是有心无力。

换而言之,伊桑也认为“地心引力”和“醉乡民谣”的确是蓝礼的巅峰状态。他不认为,短期之内有人能够挑战蓝礼的这两场表演——

是的,即使挑战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突破或者反超了,哪怕是蓝礼自己也不见得能够复制如此壮举。毕竟,如此艰难又如此精彩的表演,对于精力和体力的消耗都是难以置信的,演员也是凡胎肉体,表演状态就如同竞技状态一般,势必有所起伏。短时间之内想要再次复制,难度是成倍成倍上涨的,甚至有些演员短暂释放出所有能量之后,随即就恢复平庸,泯然众人。

杰米·福克斯就是如此典型,2004年的“灵魂歌王”和“借刀杀人”瞬间绽放出万丈光芒;但那一年就似乎消耗了所有能量,随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奉献值得一提的演出了。

但今天,伊桑却不得不推翻自己的想法——

“爆裂鼓手”才是真正的巅峰!

前提是,电影本身就探讨了寻找艺术巅峰状态的过程——弗莱彻与安德鲁之间的博弈推挡,从起步到上坡再到挫折,而后东山再起却遭遇严重打击,跌落谷底又摧毁希望,最后破而后立,以弑父的举动完成灵魂洗礼升华,成就完美。

整部电影清晰地呈现出了艺术蜕变与升华的整个过程,甚至比“黑天鹅”还要更加完整。

尽管达米恩·查泽雷的技艺控制方面,包括镜头调度、画面剪辑以及光线运用,还是稍稍略逊于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一筹,与大卫·芬奇比较起来更是略显青涩,但表演的完整性却对导演工作进行了补充,让电影的整体性得以圆满。

这也意味着,“爆裂鼓手”在先天方面就与“醉乡民谣”、“地心引力”有所不同,演员得到了一个可以光明正大地探索演技天花板和艺术壁垒的角色平台,如果能够表现出彩的话,那么就势必将光芒万丈、无法阻挡!

当年娜塔莉·波特曼出演“黑天鹅”时就是如此。

在“爆裂鼓手”之中,蓝礼就真正地呈现出了艺术探索道路之上的心理蜕变,从生理层面的折磨到心理层面的崩溃,再到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双重洗礼,一步一步地在艺术海洋之中寻找到真实而璀璨的自我,并且在最后一场表演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将艺术的灵魂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带来了一种纯粹的至高享受。

精彩!精彩至极!让人忍不住想要起立鼓掌的精彩!

尤其是安德鲁与弗莱彻的气势对比与扭转,生动而真切地诠释出了艺术升级道路之上的“弑父”情节,与“黑天鹅”里妮娜扼杀超我、释放本我、突破自我的蜕变交相辉映,呈现出了艺术蜕变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裂变与升华。

如果仅仅只是如此,“爆裂鼓手”的表演与“黑天鹅”的演出也只能算是不相上下罢了,某种程度来说,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妮娜还要略胜一筹,主要还是因为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镜头画面赋予了角色与电影一种惊悚的气质,这与超我、本我、自我的纠结挣扎形成互补,让表演绽放出了难以置信的强大魅力。

但蓝礼之所以是蓝礼,就是因为他总是能够持续不断地带来惊喜!

在表演过程中,张力与魄力全面喷薄的情况下,蓝礼却巧妙地收敛了情绪,把外放的情感变化全部都往内压,更多还是以眼神来揣摩那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质感——

所谓的艺术灵感蜕变,不管用哪一种方式说明都太过生涩也太过拗口,即使是用架子鼓的鼓点来说明也显得苍白无力,远远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灵感的微妙变化;而蓝礼则通过眼神讲述了所有的起承转合,结合架子鼓演奏的本质蜕变,呈现出这种艺术升级的感觉,最终把思考和回想空间留给了观众。

眼神,最为简单却也最为困难的一个表演部分,蓝礼却赋予了无限可能:安德鲁与妮可二次通话的眼神、安德鲁与弗莱彻酒吧交谈的眼神、安德鲁与父亲后台拥抱的眼神、安德鲁最后演奏时刻的眼神……

在特写镜头之中,每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心理变化全部都盛满在了眼神之中,与架子鼓表演的张扬释放相比较起来,艺术领悟与思想蜕变的表演则全部内敛低调,收敛了再收敛,这也使得整部作品的表演真正地做到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最惊人的地方就在于,那些细腻表演所呈现出来的错杂情绪变化,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之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两相结合地帮助观众完成理解和代入,同时也跟着循序渐进地一起完成升华,震撼就从心底深处喷薄而出。

这一份控制力,这一份诠释力,这一份表现力,最最重要的是这一份灵性,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就轻松甩开了娜塔莉在“黑天鹅”之中的表演,浑然天成、行云流水的情绪诠释,着实太过精彩也太过骇人,甚至让娜塔莉都变得笨拙起来——明显发力过猛,并且缺少层次,更多是单线条地一路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