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5章 跃跃欲试

上一世,“地心引力”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无比出色的票房,收获了观众们众口一致的肯定和认可,两亿七千四百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数据,七亿两千三百万的全球票房数据,相较于一亿美元的投资,真正地大赚了一笔。

更何况,后来在奥斯卡斩获了最佳导演奖之后,华纳兄弟还在录像带租赁市场又狠狠地赚了一笔,名利双收大抵就是如此了。

相较之下,“生命之树”的票房只有一千三百万,而“地心引力”的票房却如此成功。原因?“地心引力”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哲学反思,而在于巧妙地将哲学反思与剧情推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换而言之,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

就好像“盗梦空间”一样。

在艺术与商业的权衡之中,“盗梦空间”稍稍偏向于商业一些,艺术反思薄弱了些许,所以,它的票房更加出色,奖项则更加逊色;“地心引力”稍稍偏向于艺术一些,商业属性稍显不足,所以,它的票房略逊一筹,但奖项方面则大获全胜。

这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和阿方索·卡隆的区别。

无数观众吐槽“地心引力”的剧本太过薄弱,空白太多;但在蓝礼看来,这恰恰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阿方索故意留下了大量空白,没有说教,也没有解释,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填空,反思和余韵交给观众自己;在这之外,阿方索还是严格按照商业电影的推进节奏,在九十分钟时间之内,将起承转折讲述地跌宕起伏,全程没有尿点,高潮迭起、精彩连连、一气呵成。

所以,蓝礼和阿方索刚才讨论的所有内容,如此深奥,如此深刻,如此复杂,其实在电影之中都不会呈现出来,而是留在了空白之处,交给演员来负责。

愿意深入探讨的观众,可以细细品味,反复思考;不愿意把事情复杂化的观众,则简单地享受电影所带来的视听享受,这就足够了。

蓝礼喜欢“盗梦空间”的商业部分,真正地将视听娱乐化诠释出了克里斯托弗自己的风格;同样,蓝礼也喜欢“地心引力”的商业部分,在技术层面的突破将电影的造梦技术推向了巅峰。

这些特点,蓝礼都希望电影能够保留下来,就好像“明日边缘”一样。不是所有电影都必须艺术化处理的。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蓝礼和阿方索的探讨越深奥,演员的表演就越困难。

所有的内涵和思考,全部都将落在演员的肩膀之上。尤其是在阿方索坚持的极简主义之下,镜头空间是相对静止的,演员的表演力量必须做减法,更多的减法;同时,演员的表演内容却必须做加法,更多的加法。

这是一个矛盾体,给演员提出了近乎严苛而变态的要求。但,这还不是全部。

上一世的“地心引力”,桑德拉的表演无比精彩,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另一方面,女性的身份创造了些许便利,同时也制造了更多束缚。阿方索的思考或多或少地还是局限在了“女性”身上,没有进一步打开眼界,摆脱性别的属性,落脚于生命之上——

这也是刚才蓝礼和阿方索的探讨核心。

换而言之,剥离了性别的优势和劣势之后,电影的主题更加庞大,就好像“生命之树”这部电影的哲学内核一样,真正地追溯地球和人类的起源。演员的表演难度,提升了绝对不止一个档次。

这些要求,对于任何一位演员来说,都称得上是终极挑战。不能忽略的是,这是独角戏,所有细节都放大到极致的独角戏,任何的疏忽和变动都将暴露无遗,即使是那些顶尖老戏骨,接受如此挑战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更何况,“地心引力”是如此特别,这还不是全部的困难。

今天交谈刚刚开始的时候,阿方索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就透露出了最大的难点。他们花费了五年时间,解决了失重拍摄的难题;接下来,演员必须置身于失重环境之下,完成所有拍摄。

蓝礼不是一个技术宅男,虽然他能够听懂,但不代表能够模拟。现在,蓝礼也无法确定,失重拍摄与绿屏环境有什么区别,更加困难,还是更加简单;与动作捕捉技术又有什么联系,对于表演的方式和力度是否提出了不同要求。

但可以确定的是,之前在“明日边缘”采取了绿屏拍摄,保罗·格林格拉斯采取了实景与特效结合的拍摄方式,确保演员们能够真正地模拟出环境效果;而“地心引力”的外太空环境,不管如何模拟,他们就是在地球上,这一事实无法扭转。

伦敦西区的表演经历,蓝礼乐在其中,而且乐此不疲,即使辛苦到了极致,甚至已经频临崩溃,蓝礼依旧无怨无悔,接下来的两个半月,他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地心引力”的挑战则截然不同,这不是舞台剧,而是电影产业特有的表演结构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规矩,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所有的表演都是根植于基本功的,只是挑战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地心引力”的挑战,这是从来不曾尝试过的,也是舞台之上所无法触碰到的,以另外的角度、另外的层面,重新审视表演基本功。

蓝礼甚至无法确定,到底应该选择方法派还是表现派,亦或者是二者结合。

第一,演员必须在加法和减法之中寻找到平衡;第二,表演必须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却又不能影响电影的整体节奏;第三,独角戏的演出;第四,失重环境的位置。

所有的所有都在暗示着,“地心引力”的表演不仅是一个烫手山芋,而且还是一个长满荆棘的山芋。为了保留电影本身的商业属性,在票房市场方面有所作为,演员的包袱压力将会进一步加重,远远比“活埋”那样单纯的独角戏还要更加困难。

任何一个残留理智的演员,都应该拒绝。

不仅因为一亿美元的投资全部都压在了演员身上,而且商业电影的票房数字不是由演员说的算,演员可以竭尽全力地奉献顶尖表演,却无法控制票房走向。

像“地心引力”这样,要求演员在表演方面深入挖掘、却又在商业方面有所诉求的电影;而且,票房还是最重要的第一诉求,华纳兄弟支付了一亿美元的成本,不是为了拍摄出一部艺术作品的,就好像当年的“盗梦空间”一样,票房才是他们的追求。

那么,一旦票房失败,所有的黑锅都是演员背的。

问题就在于,这不是“泰坦尼克号”或者“阿凡达”,也不是“盗梦空间”或者“指环王”。这些电影的商业属性无比明显,即使得奖,他们在表演和剧本等奖项方面,竞争力还是无比薄弱的;但“地心引力”在商业属性之外,内核却是一颗探讨哲学的文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