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来势凶猛的《美国偶像》(第2/2页)

遇到选手们有些卡壳的时候,她会上前去给他们鼓励,比如拥抱啊,帮忙起调啊,或者是和音啊等等,等她上台的时候,大家便能看到最新潮的服装搭配。

时尚的女人,自然也很吸引眼球。

即便是邓莉君的长相,并不符合美国人的审美观,他们更喜欢吕燕、大表姐之类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欣赏邓莉君的潮流打扮。

故而,这又成为了《美国偶像》上面,又一个吸引眼球的利器。

如此的仔细数一数,且不说《美国偶像》的内容,光是这些辅助的场外因素,便已经足以撑起1000-2000万的收视人数基数了。

再回到《美国偶像》上来。

殷俊写《美国偶像》的策划的时候,自然不会和香江的一样。

两个地方的文化和面积、人口等等,都不一样,那么肯定不能直接照搬。

但是呢,事实上《美国偶像》比《香江偶像》要好策划得多。

原因很简单,因为殷俊最经常看的就是《美国偶像》,对《美国偶像》是非常的熟悉,《香江偶像》的模板,就是原版的《美国偶像》。

2003年的《美国偶像》和现在1981年的《美国偶像》,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内涵还是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1981年版本的《美国偶像》,在各种尺度上面,还能比2003年版本的要大胆一些,因为刚刚过去的70年代,可是美国年轻男女最疯狂的时代,这股子风潮到了80年代,都还在残留着。

所以,殷俊直接又增加了一点别的综艺节目的要素进去,让它看起来就和别的节目不一样,又好看又好玩又能让人觉得有意思,与众不同。

事实上,《美国偶像》的选秀方法和表达形式,从海选开始,便让人耳目一新。

以前选择歌手,都是歌手们自己去唱片公司面试弹唱,或者寄出自己的DEMO小样,唱片公司看中了,便会叫歌手去进行下一轮的面试或者谈判。

你能不能成功成为一个歌手,需要付出一些什么,这些东西公众不知道,他们就看到歌手的第一眼,歌手便已经是歌手了。

现在不一样,所有的人都是从普通人开始的,虽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但更多的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比如是高中生,比如大学生,比如刚刚上班的年轻人,或者是已经生儿育女的年轻妈妈……等等。

这些人以前根本没有专业的音乐训练,只是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喜欢,以及本身的天赋,就来到了这个全美最关注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他们就像是所有人认识的寻常生活中的朋友一样,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没有距离感。

观众们就这么一路关注着他们,看着他们从青涩和笨拙,一步步的成长为合格的歌手,充满着表演的张力和成熟。

如此的感觉,就好像是观众们亲自培养出了一个个歌手一样,他们的心中,充满着见证感和兴奋感,如同看到自家的孩子成功一样。

这种参与其中的力量,就是《美国偶像》里面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基本上和“平民化”的特点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