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2页)

经希还在发呆,容歆无奈地看了这孩子一眼,提醒道:“你要对郡王禀报什么,还不速速报来?”

经希回过神,抽了抽嘴角,躬身道:“回郡、郡王,护卫来报,已查清村中共有四十二户人家,其中十余户在祠堂,剩下的尽在各自家中避寒。”

太子淡淡地问:“伤亡情况呢?”

经希即刻答道:“除夕夜至今,村中已死亡七人,大小伤病者过半,皆未能得到医治。”

太子缓缓攥紧拳头,久久未出声。

他们只带了一位年纪较轻的刘太医下山,身上也未带多少药材,且都是留存救命之物,百姓的性命和他身边护卫的性命,太子必定是难以下定决心的。

容歆有些心疼地看了太子一眼,对经希道:“来时见周围村外的林子里有不少树木,柴火便是难砍些也是能弄到的,先带些人并村子里健壮的村民,多取些雪水煮给外头那些人暖身。”

经希瞥向太子,见他未言语,便道:“是,下官这便去。”

他还未踏出门,太子叫住他,嘱咐道:“如今搭建房屋不易,你们教村民们造坚固地雪屋挡风。”

经希眨眼,尴尬道:“太、郡王恕罪,下官也不知这雪屋究竟如何造……”

太子是听太皇太后讲的,举一反三便提出来,可这些自小在京中养尊处优长大的八旗子弟如何能知道,便是山西百姓未经过这般大的雪灾,不也不懂如何临时保命吗?

遂容歆靠近太子,道:“我去吧。”

太子担忧,“您……”

容歆摇头,低声道:“您此行已是不妥,若是生了什么意外,我们皆不好交代。”

她话未言明,然太子已明白过来,颔首道:“我知道了,您仔细保重自己。”

“是。”

容歆行至经希身侧,道:“走吧,我随你一同去。”话毕,冲着他掌心向上。

经希不解。

“从前我瞧着你是个挺机灵的孩子,如今怎么这般笨拙起来?”容歆无奈道,“大氅。”

“哦哦。”经希也顾不上自己被她说不聪明,赶忙讪笑着将大氅还给容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语气并不沉重地离开。

太子从关上的门中收回视线,继而对刘太医道:“如今只能就地取材,您列一份能够驱寒的吃食,我派人去村中搜罗起来。”

刘太医头脑转得极快,应道:“是郡王,下官这便列一份单子。”

太子微微颔首,又冲着一个护卫眼神示意他跟刘太医走,随即才看向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老村长一家,道:“你若未曾盘剥,只是失职,我便给你个机会将功补过,命你儿子给我手下护卫带路。”

老村长磕头道:“小的亲自去,只求郡王不追究小的的过失。”

太子面无波澜道:“你如此年迈,我又不是那等不通情理之人,只叫你儿子去便是。”

“小的谢郡王!”

“谢郡王!”

太子神情淡漠地吩咐道:“起来吧。”

而另一边,容歆带着经希,根据太皇太后先前的描述和她自己的经验,用最简单的话将雪屋如何做得结实解释了一遍。

经希等护卫还有些少年心性,村民们也觉新奇,经她一形容,没多久便心领神会,热火朝天的开始动手做事。

村子里人少,只半日,便帮着十几户人家在其原址上建起雪屋,不甚大,却足以避寒。

太子等人在此村只能短暂留一夜,第二日一早便要启程,未免村人对前路心生渺茫,便特意留话道:“我等能直接上达天听,朝廷必不会对尔等放之任之,只需耐心等待。”

他到达岱州府前一路皆如此,百姓们心生希望,然及至岱州府,却并不如意。

岱州府城外难民众多,而城门紧闭不管不顾,太子拿出多罗僖郡王银印才得以进入城内和知府衙门。

可当他提出开仓赈灾之时,知府却并不顾及多罗僖郡王的身份,只为难道:“仓中皆是军备粮,便是您父亲安和亲王亲至,没有皇上的旨意,下官也是无权开仓放粮的,您莫要为难下官。”

军备粮事关重大,哪怕他是太子,也必定会受责难。

可是沿途饱受冻饿之苦的百姓众多,城外还有难民,等京中的赈灾之物过来会有多少人命丧于此?

太子下意识地便看向他的姑姑。

容歆抚着他的背,唇角微微勾起,温柔却坚定道:“您想做什么便去做,我总归是支持您的,也会一直陪着您。”

太子眼神有泪光闪过,再转向岱州知府时,威严道:“若我以大清储君的身份,要求你开仓赈济百姓呢?以百姓为先,一切后果,由我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