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第2/3页)

贾放甚至还见到了一种古老的车床。车床是脚踏式的,工人踏动脚踏,带动皮带,让车床上的零件转动,就像是贾放在后世见过的脚踏式缝纫机似的。

但问题是,这种车床可并不是在缝纫衣裳,而是在为铸钢件钻孔,甚至有火星不断地迸闪,可想而知这工人有多辛苦且多危险,而且效率也实在是不好恭维。

既然拥有这么多资源,实在是应该考虑一下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

贾放把老童等工匠夸了一通,最后说:“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考虑使用别的动力,来把人从这些纯体力劳动力解放出来。”

贾放说到这儿,老童等人都还觉得云山雾罩的听不明白,水宪已经发话了:“敲铃,让大家都歇下来,聚到这里听贾三爷说话。”

一时铃声响起,工人们登时都放下了手上的部件,聚到贾放身边来,空气中顿时全都是汗酸气。

贾放却一点儿都不在意,他先向所有人打招呼,道:“各位,可能你们当中有人认得我,我姓贾,名叫贾放,行三,大家都叫我贾三。”

一个“贾三”,马上拉近了贾放与工人们的距离,众人一时都觉得眼前这个“贾三”没有半点架子,平易近人的很。

但有几个从京里出来的工匠却轻易改不了口,道:“贾三爷,您也来啦,这太好了!”

老童轻轻拍手,让大家静下来。只听贾放说:“我刚才看了大伙儿的工作,真心觉得诸位都很厉害,不止吃苦耐劳,更是任劳任怨。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有责任感,这么卖力投入的工人。各位都很棒!”

水宪就在贾放身边,轻轻别过头看了贾放一眼,心想:这小嘴真甜。

身边人的眼光贾放丝毫不察,他继续说:“往后一个阶段,我们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考虑一下如何改良这座锻造冶炼场的动力装置——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将大家从纯粹的体力劳动里解放出来,让机器去帮我们做那些繁重的纯体力劳动……”

登时有人不明白了,大声问:“贾三……照你说的,都让机器去干活了,还要我们这些人干嘛?”

贾放登时道:“机器当然不可能代替所有人工,但是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打个比方吧,你们原本十个人,干一天,能产十根铜管出来,加上机器提供动力之后,你们十个人一天就能产一百根铜管,甚至是五百根、一千根……这意味着什么?”

工人们听到这一句问话,都愣住了没能说出话来——这听起来太不可能了,原本只能磨出十枚铜管的,有了那什么劳什子的机械,就真能一百枚,一千枚吗?

贾放见没人作答,当即揭晓答案:“意味着涨工钱啊!”

工人们一旦反应过来,登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钱多活少人轻松,你们想不想要?”贾放大声问。

“想要——”这谁不想要还是傻呢!

贾放便说:“那从今日起,我希望你们能够集思广益,配合老童他们这些骨干,研制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与机器。各位有什么想法也欢迎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你们这些人,是这里最宝贵的。因为你们有头脑,能够做出改变,让这个厂子越变越好。”

“所以我提出使用机器,不是让机器去取代你们,而是让机器解放你们的双手双脚,不再让那些枯燥乏味的活计占去你们的时间,让你们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贾放的口气异常坚定,因为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虽然机械的发展可能会造成短时间内产业格局的变化,但是机器从来都不可能取代人,即便到了后世,机器甚至可以自主运算,可以思考……人作为这个世上最有创造力的生灵,依旧是不可取代的。

“贾三爷,您说得真好!”人群中一个从京里来的匠人伸出双手,大声鼓掌。接着掌声跟着密密地响了起来。

贾放稍稍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必然有人半信半疑,但只要事情渐渐朝向他说的方向发展,人们会越来越相信他说的是真实可信。

旁边老童这时却快哭了,用衣角去抹眼睛,道:“贾三爷,还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我们匠人……”

这个时空里匠人们过得不算太惨,没有匠籍制度,但是匠人的地位不高,甚至还不如手握财权的大商贾。听贾放说起匠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老铜匠又是骄傲又是感动。

贾放却问他:“这边的工人都读书习字吗?《万物之理》一类的书籍,有人学吗?”

老童赶紧抹了脸,答道:“有人学,但并不是全部。有些人觉得有趣,就学学,有些觉得虚耗辰光,就也不怎么上心。”

贾放点点头,对一旁安静了好久的水宪道:“我们去他们住的地方看看去。”

水宪则笑着道:“心里已经有成算了?”

贾放点点头,说:“一定要激发工人们学习,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费脑子,但是不管用什么法子,涨工钱也好,当工头或是掌柜也好,总之要激励他们舍得花时间去自己钻研。”

他当然可以去找一些《XX工业原理》之类的书籍丢给这些工匠,但是他相信,成体系的知识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而不只是靠东一点西一点的输入拼凑起来。

他现在当然可以想办法去潇湘馆找书借书,但是他离开以后又会怎么样呢?难不成这工业发展还要停滞了不成?

水宪就在贾放身旁,却笑着道:“我知道你现在想的是什么——”

贾放:……啊?

水宪笑着学贾放的口气:“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对不对?”

贾放登时点头:“对,你说的没错。虽然我心好急……可是这样到底没错。”

他没说他为啥心急,水宪也没问。一行人只管行至矿工和冶炼工人们住的地方。贾放登时笑:“我已猜到了,果然是这样。”

只见眼前是一排整齐的简易活动房——当年贾放请百工坊设计出来之后,水宪的人自然也能在这里制出来。

“但是……气候偏冷,冬天这简易活动房应该用不了吧?”贾放好奇地问。

水宪的这座矿山地处北方临海,贾放盲猜一个冬天得烧炕。

“确实如此,这里到了冬日便天寒地冻的。大部分工人会回各家去猫冬。不想回去的则留在这里,我们会安排他们住在矿山挖出来的矿洞里。”

原来矿洞是冬暖夏凉的所在——贾放心想,失敬失敬。

他来来回回看了看,大致估计这座“矿工村”最多可以容纳几千人。也就是最多的时候会有几千名壮年男子在矿山和冶炼厂工作。

贾放有点儿头疼:这眼见着又是一个光棍村——工人们独身暂居在此,是不利于厂子的长期发展的。此外,缺少家庭生活,也意味着这厂区周围的后勤跟不上,没有人缝补洗涮,也没有人养猪养羊,种植菜蔬,大家日常嘴里淡出鸟儿来。这么看起来这个光棍村确实是好像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