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第2/3页)

但是贾放只让桃源村让出三分之一的土地,那余江来的新移民却万万没办法用这些田地养活自己的。

秦里正一想到这里,立即“噗通”一声,向贾放一跪,诚恳地道:“贾三爷,您得给我们这些外来的,留点活路啊!”

“三爷,”秦里正说跪就跪,绝不含糊,一边求一边向贾放保证,“我们这些人里虽然有些病人,但是我们不穷,好些人家原来在余江就是富户来的。”

“我们有钱,只要三爷开个口,我们就出钱,我们能买地……我们,向桃源村的兄弟们买地!”秦里正说着转向陶村长,“老陶,你看看怎么能给我们个活路呀!”

陶村长一直像是个捡了便宜的小孩,乖乖地坐在贾放身后,这时他则向焦躁绝望的秦里正露出笑容,说:“老秦千万别急。贾三爷既然提了出来,就肯定是替你们想好了活路。”

贾放终于忍不住笑了:“知我者,陶老丈也。”

他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说与秦老丈知道。之前十来天,余江乡民们吃喝的粮食、鸡鱼肉蛋……都是桃源村供给的。但是从明天开始,乡民们需要的这些物事,都必须向桃源村支付价钱了。”

陶村长听见贾放这么说,几乎快要落泪了:“三爷,您还是这样……总这么为咱们想着。”

而秦里正则倒抽一口凉气几乎快要晕厥过去:“三爷……我们没分到地,现在又要买粮……”刚才谁说这个贾三已经替他们想好了活路的?

而这些变革,则是贾放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的。

原本桃源村的人口和土地的关系,支持井田式的“共有”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经过两三代的人口孳生,以及人民对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渴求,桃源村已经从几乎全然“无私”的共有制经济开始迈向“有私”的小农经济。

现在又因为这么个机缘,人口暴涨到原来的五倍。共有制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可能再持续,必须私有化。贾放便索性借这个机会,让桃源村转向“私有”。

此前桃源村的村民也在新移民这件事上体会到了不少挫败感,大多是觉得自己出工出力出粮,千辛万苦地帮助新移民在此安置,结果自己什么都没得到,未来许是还要把自己正在种的地让给新移民。

但现在贾放只命他们出让三分之一的地,并且给他们的劳动提供报偿。桃源村的村民必定会像陶村长那样对贾放表示感激的。

至于秦里正和新移民——

贾放抬起唇角笑了笑:“我会发一笔款子给余江来的乡民们,作为安家费。款子会按人头分发到每一户,这笔款子,足以让你们有钱吃喝一直到今年年尾。”

秦里正登时傻了,而陶村长则眼中含泪:贾放这是……这是在掏自己的腰包来补贴桃源村啊,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地主?

秦里正则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官老爷不收税,竟然发钱?贾放虽然不是官,但事实上和官也差不多了。

“而桃源村让出的三分之一土地,我会平分成一两百份,从明年开始,佃给你们的村民们耕种。秦老丈回头你去解释一下,这些土地一年可以种两到三季,亩产至少要二百斤。如果种不到这个亩产,或者是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下田,就不要来佃种这些土地,会亏钱的。”

贾放这么一说,秦里正也明白了。贾放之所以只给余江移民一小部分土地,那是因为余江迁来的人口中,有不少壮劳力得了病,无法下田,达不到这些田地耕种的产量要求,还不如留给桃源村的村民。

“一两百户……”秦里正虽然明白了道理,可是心里还是堵,他带来了八百多户百姓,却只有一两百户能种上田,那其他人……

“其他人每一户我都会提供一笔无息贷款,也就是不收你们利钱的款子。”

“会养鸡养猪的,可以拿着这笔钱去买种鸡种猪,家里有人会纺织的,可以拿这笔钱去买织机和纱线,织出来的布就在这村里卖,我瞅着需求是大的很。”贾放一边说,就在一边的陶村长跟着一通点头。

“愿意去开荒的,可以拿这笔钱到我这里来买一个开荒证,我会告诉你们,哪些地能开,哪些地不能开。开出来的荒地,地上的出产都归你们。当然,你们也应该需要把这些东西和村里的其他人交换,换取粮食和其他东西……”

秦里正张大了嘴,这回他心里迷迷糊糊地明白了:这位贾三爷,给大家放的这一笔款子,其实是让大家手里都有了钱,有了钱就能买东西,买东西就会让别人有钱……这样看起来,并不是只有种地能养活自己——这其实对那些主要劳动力得了病,不得不休养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好事。

“此外,我会聘请一部分乡民参加工作,这些人都会有‘工资’拿。比如说赵五光和王二郎,他带稽查大队检查卫生规范的执行情况,他就是有工资拿的,他的队员会根据出勤情况领补贴。”

从贾放举的这个例子来看,这一部分参加工作的人员,应该会从桃源村和新移民中同时选择,不分伯仲。

“对了,还有房子。”贾放一拍脑袋,说:“险些把这茬儿也给忘了。”

“此前桃源村建了好些临时的简易活动房。但那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撑不过雨季。从今往后,我还会给余江来的乡民们每户发一笔低息的建房贷款,利钱很少,而且可以在十年之内,慢慢地还。”

“有了这笔钱,你们就可以雇人盖房子,雇的人肯定也跑不出咱们这个桃源寨。这样一来,有点力气的都能在工地打零工,以前做过泥瓦匠、木匠的,在这一两年里还种什么地啊,眼前的生意根本就做不完。”

秦里正想想也是。这样一想,远道而来的乡民可以养活自己的法子太多了,为啥偏要纠结种地?

“对了,这样一算,我最近要花的钱和要放的贷款太多了。陶老丈,秦老丈,有没有可靠的账房先生能推荐给我的?”

还没等这两位回答,贾放已经自己想到了解决方法:“不用了,张友士的人口登记册上都登记了这些信息。我过去翻一翻就都知道啦!”

*

这一番长谈之后,陶村长和秦里正完全理解了贾放的安排,他们回去之后又各自向身边的人“传达”了一下贾放的意思。

但凡传话就可能会出偏差,这消息放出去之后,桃源村村民与余江乡民都是半信半疑、喜忧参半。

于是贾放决定开一个桃源寨全体大会。他让所有人都聚在了桃源村村口的空地上。五千人说少不少,乌压压地把整片空地都挤满了。

贾放则特地在空地中间放置了一座高台,他自己挤过人群,爬上那座高台,登时便鹤立鸡群一般地立在人群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