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3/4页)

贾放只觉得心头一震:救万人……

如果只是路边随手施舍一碗粥,舍几文钱,纵救,也只能救一人。

但是他规划的流民营,由父亲和四皇子这样执行力超强的人执行并建设成型,便一下子收容了十万流民。

所以此刻四皇子才会鼓励他——回京之后,也要多想办法,不止救一人,也要想办法,活天下生民。

于是贾放冲四皇子拱手行礼:“小民谨受四殿下教诲。”

而贾代善与儿子告别的时候则比较婆妈一点:“放儿,我安排了四名侍卫,护送你和你那个长随回京。”

四个侍卫?——贾放心想,需要这么紧张吗?他和赵成来德安县的时候可是安安稳稳的,什么情况都没遇上啊。

贾代善继续说:“你回去的时候,先向北到黄河边,然后折向东,从东路返回京城,进东门,也顺路看一看道上的情形。回京之后也知道怎样应对。”

贾放应下,带上赵成,还有老爹给自己安排的四个护卫,从德安县北门出发,一路北上,路过昨天到过的流民营。

他向流民营里张了一眼,只见昨天见过的土窠子上方真的多了一个用毛竹搭起的“人字形”帐篷,上面整整齐齐地遮着草席,看起来也有模有样的。

除此之外,其余的土窠子上,也正在搭起一座又一座四根毛竹搭建的帐篷支架。看起来,用不了多久,在这里暂住的流民便都能找到遮风避雨的办法。

有些年纪小的流民子弟,已经拿上了自制的网兜,看样子是整装待发,准备去捕蝗虫去了。

会好起来的!——贾放在心里默念。

只要抱有希望,众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劲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贾放和他的随从们,纵马向北,直抵黄河岸边之后,再折向东,绕了一个大弯,从东路回京。

刚开始还好,贾放一路上见到的流民,还没有他一路上遇上的零星蝗虫群来得多。

但越是靠近京城,那情形就越是不对。路上开始出现成群结队逃荒的流民,甚至路边开始出现倒毙的饿殍。

劫匪的数量明显增多,有些人看上去并不是劫匪,但是眼中泛着绿光,不断在旁人身上瞟来瞟去,并不管对方究竟是死人还是活人。他们一看见贾放,就像是狼看见了肉,虽然贾放身边有四个带刀侍卫,可是这些人的眼神却始终在贾放身上瞟来瞟去,瞟得贾放心里直发毛。

一路走来,连一向自诩大胆的赵成都慌了神,紧紧地跟在贾放身后,不敢有丝毫放松。贾放只听他在身后唉声叹气地问自己:“三爷……怎么东路和西路,差别这么大呢?”

贾放心想:这也不奇怪。毕竟这个时代信息传递没有那么迅捷。南下的两路流民之间相距只有百余里,消息却并不互通。

话说回来,东路的流民,如果这时听到消息,全部跑去西路,西路的流民营恐怕也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他带领着随从们继续向京师靠近,很快发现:地方官是否作为,对流民是否能得到救助也有巨大的影响。

贾放一路上路过三座县城,规模都与德安县相当。但是每一座县城都封锁了城门,不许流民进入。流民们无奈,只能继续南下,越来越靠近京师。

难道……坐镇京师监国的太子竟然会忽视流民这一潜在的不安定因素,竟然不想法子将这些受灾的人挡在京畿之外?

为什么不让人学四皇子的样子,在东面再建一个流民营呢?

再行十几里,贾放便发现,太子并没有忽视流民们向京师聚集的脚步。在入京的要道上,多出了由官军设置的重重关卡,检查身份路引。如不是在京中居住,或者有营生的,一概不许入内。

这一下,在这关卡外积压了大部分流民。饥饿的人们聚集在京师之外,面对关卡与官军他们无力对抗,但是却自发地在原地留了下来,既不离去,也没法儿进城。

眼前就是那座象征国之心脏的黑色城池,但是这座城对于流民而言,不知是能给他们带来终将获救的希望,还是会将他们推向更加悲惨的深渊。

*

京里最大的粮行“余庆行”里,伙计们早起赶着下门板,大开店门做生意。

新一天的阳光从刚刚打开的大门外照进来,扬起的细小灰尘被扬起,在晨光中自由地飞舞。

余庆行的邵掌柜背着手,眯着眼,沐浴在这温暖的晨光里,心里却有点儿麻木——话说,他做这一行已经多少年了?……四十五年,还是四十六年?

几乎每天早上,他都会准时站在这里,迎接粮行的第一位主顾。经过多年风雨,这个习惯从未改变。

“师父,师父,今儿个的水牌还是照旧吗?”有小伙计来问邵掌柜今日的粮价。

邵掌柜有个雅号,叫做“百谷尝”,是说他只要抓一把粮食,看一眼,闻一闻,尝一口,就能知道这把粮食的品种、产地、成色,从而精准把握这整批粮食的价值。他从业这么多年了,可还从没有出过岔子。

店里上上下下的伙计,都管邵掌柜叫“师父”,个个都将老掌柜敬若神明。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不止京中,全国各大粮行,从掌柜一直到下头的伙计,大多是他老邵的徒子徒孙。

如今在京里,粮行水牌上的粮价牵动着每一个人心,而余庆行作为行业领袖,早间挂出去的水牌对于全京城的粮行,甚至全京城的人心,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邵掌柜的眼神却似乎在继续追逐晨曦中那些细小的灰尘,对伙计的问话充耳不闻,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冒出一句:“照旧!”

伙计们“唉”了一声,昨日用水粉写在木板上的粮价也不用改,直接这么挂了出去。

外头登时传来骂娘声,等候在店外的人有的大声抗议、转身走开,有的则掂了掂兜里的钱,咬着牙,提着已经见了底的粮袋上前,说:“来,打一斗米……不,粟子,粟子就好。”

招呼主顾的伙计们明显心里也不那么好受。有个年长的走近邵掌柜身边,小声问:“师父……粮价这样高,眼见着店里那些老主顾都买不起粮了。咱们店里近日的流水也少了不少……您看,这粮价,是不是需要往下调个几文?”

邵掌柜懒洋洋地抬起眼皮:“咱们余庆行的情形你也知道,但凡粮价往下调一文钱,那全城的百姓就都涌咱们这儿来了……大旱之年,就这点存粮,经不起这么折腾。”

那年长的伙计想着后头货栈里堆积成山的粟米与谷子,一张口,连声音都变了调:“难道就这么看着,看着……”

看着这世上人人煎熬?——邵掌柜在心里帮这徒弟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