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开边意未已---《白驹》 示箭(第2/3页)



  “马将军的骑术当然了不起,不过这山岭上面,总还是要靠步军才行,”路牵机冲那两个青石步军抱了抱拳,“两位弟兄这样急行上山,呼吸还均匀得很,看来很有余力,就是再上来几个骑兵也能一并对付了吧?”两个青石军面色尴尬,路牵机说得不错。这两名周捷军是何天平的属下。青石六军各有所专,偏马寨上,青曹军是轻骑,进退如风;金矩军强于器械,多有重弩链炮;而周捷军就长于徒步奔袭巷战夜战。尽管六军未经战阵,但是训练上筱千夏一下注重。爬这山对于周捷军的士兵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的挑战。不过路牵机明明白白是针对马乘骁,他们两个当兵的又怎么敢附和?当下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

  马乘骁被路牵机说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却没法出声反驳。路牵机说得不错,这山路骑行不易,若是控马不当就要甩下山崖,总算他骑术了得,一路上山颇顺。可是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了驭马上面,再要腾出手来作战,确实有些精力不继了。闷了好一阵子,马乘骁才回过味来,气哼哼地说:“那么说来,你们鹰旗军在这山岭之上也是不堪一战的了?”尚慕舟与路牵机两个同时回答,一个说:“正是!”一个说:“不是。”青石诸将不由都乐了。从偏马寨中开始,鹰旗军始终掌握主动,让青石军很觉得压抑。总算到了这一件事情上,鹰旗军两人说的话不同,那显然是出丑了。众人兴致勃勃都等着看好戏。

  尚慕舟对路牵机一伸手,说:“你先说吧。”路牵机也不推让,点头说:“鹰旗军中有三路游击一路步军。先不说步军,我们的中路游击其实是骑马的步军,那是惯于山岭沼泽的步战的。”青石诸将听得一愣,向来只知道鹰旗军号称全骑,却没有听过骑马步军的说法。

  尚慕舟接着说:“小路说得不错,除了中路游击之外,左右两路游击一是重骑一是骑射,在山上作战只怕要吃周捷军这两位兄弟的亏。不过既然知道这个弱处,山岭作战就是我们要回避的。”这番话说出来,杜若澜也不由微微点头。知道自己的短处已经不易,愿意当众说出来,这在最重荣誉的军中需要不少的勇气。杜若澜知道自己的金矩军器械强横,但要是野战行军,那是大大不灵。知道归知道,要他承认他就不乐意。尚慕舟敢于如此说话,可见是对鹰旗军颇有信心。

  马乘骁见他们说话滴水不漏,忍不住叨咕:“山上不好打,还骑马山上,显摆么?”尚慕舟也不着恼,微微一笑:“不好打是一回事,能不能走是另外一回事。马将军的青曹军如果都有这般骑术,山岭就不成为阻碍。咱们青石兵少,若是能跑得比燮军快,一个人能当成两个用,那骑马上山就很划得来。”杜若澜忍不住鼓掌道:“尚副帅说的有道理,原来以强击弱还有这一解,杜某受教了。”一直以来,他对于偏马乃至青石防守信心不足的原因就在于:燮军处处都能压过青石一头。周捷军固然善于攀山登强,可是燮军的赤旅天下驰名,那就是征召起来的山民。周捷军毕竟是练出来的,还能比得过爬上过日子的赤旅么?同样,青曹军这样的轻骑是不是能对抗雷骑也很成问题,别说整编的天驱军团了。金矩军的器械犀利,但是使用多有限制,一旦失陷在敌手,只怕对青石防守反成大害。顾虑及此,他才一再请求筱千夏撤军。如今听尚慕舟这么一说,他只觉得豁然开朗:原来骑兵的机动力并不只能施展于平原,翻山也还是比步兵快。仓促之间,他还没有想通所有关键,但已经看见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原来青石军的强处是可以延展到其他方面的。青石军其他的兵将微微点头,包括马乘骁,显然也颇有同感。青石军编训颇有章法,一向注重汲取各路诸侯军所长。但是因为不曾打过仗,总是摆脱不了死读书的嫌疑,往往一根筋到底。

  “杜将军过谦了。”尚慕舟接着说,“不是诸位想不到,而是用功太深,往往钻了牛角尖,看不到别的出路。若不是你们平时念及于此,也不会听到这么一说就明白了许多。”他沉吟了一下,“话说回来,这虽然是军中通病,但是姬野所部可能不受此累。如果还是沿袭当年作风,燮军作战会相当灵活,要让他们暴露短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不用多灵活。”路牵机苦笑了一下,“两万赤旅这么压上来,偏马也就给踩平了。姬野作战不循旧规是有的,但是最重要还是多用强兵。即使暴露弱点,也要把部属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单这一股气势就能压倒许多对手。”他所说的正是鹰旗军诸将最担心的一点。青石军未经战阵,最怕高压。本来人就少,若是军心一散,那真就不用打仗了。

  “偏马虽然只是个临时筑起来的寨垒,也未必那么容易就能踏平。”杜若澜知道路牵机说得有理,却还是不太服气,这一仗他信心不足不代表完全觉得没法打,毕竟他的属下他最清楚。“多说无益。”他对那两个周捷军的士兵说,“让尚副帅看看,我们青石军到底有什么料。”说着一指几十步开外的一颗山柳树,“射那个!”那名周捷军的神射手动作麻利,伸手从背上撤下皮囊,抽出一柄步军弩来。“喀嗒”一声轻响就扣入了箭匣,举在面前略略一瞄。“嘣”的一声,射出一支弩箭去。那箭去势凌厉,虽然没有射中山柳,带起的箭风也削的柳条飞舞不定。明明没有射中,那射手却毫不惊慌,重新举起弩来,这一次,“嘣嘣”骤响,眨眼间就射出了六枝弩箭。射手肘一沉,“喀”一声卸下箭匣,反手又扣入一合。接着“扎扎”上弩,只两息功夫就上好了弩机,抬手再射,箭势连珠,又是七箭。等他放下弩来,众人都看得清楚,短短几息功夫,他已经射出两匣弩箭,除了第一箭偏了,其余十三箭密密麻麻钉在山柳树上,再无一箭走失。那神射手一声不发,面上却多少有些骄傲的神情。

  青石诸将见鹰旗军都是惊奇的神色,不由颇感自豪。要知道东陆各路军队用弩的不少,但是象青石军这样普遍装备长弩的却不多。弩的价格比弓箭高出许多不少,因为工艺的限制,多数携行弩都不能及远。青石军装备的步军弩有一百五十步的射程,百步以内准头极佳,尤其是连发七矢精度不变,这样一名青石弩手就能顶上七名弓箭手,若是多带箭匣,远程覆盖力能高出普通弓箭手十数倍。杜若澜夸口说偏马不易攻,很大程度上就是倚仗青石军的火力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