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忘机(第3/7页)

以后这一老一少时常就如顽童般相互斗法。一开始还互相陌生,日子久些也就熟了。虽不说话,却好一日,坏一日,每天都有些新鲜。——好的时候,赵无极就把船摇至岸边,加意做饭。他手艺不错,是尝过美食的。这时加意做来,每每能够别出心裁。这一带又为鱼米之乡,江中之鱼,岸上之菜,一样比一样新鲜。到不高兴时,赵无极就把船停在江心,更加用心做饭,好让那野蔬江鱼,香飘十里,眼气骆寒。那骆寒倒成了惟一的食客,他吃时虽不说话,但眼神之中自有反映,好不好吃都看得出来。只要他眼神一亮,觉得滋味鲜美,赵无极就不由心中大乐;但若他不动声色,味同嚼蜡,赵无极就似受了极大侮辱一般,心中万般难受。下一顿做菜一定要做好,以挽回这个面子来。

有时,那赵无极把船停在江心,却也是越停越远。但每次也只远出半丈,不更多也不更少。他知骆寒轻功卓绝,是有意考校他的极限。让他吃惊的是,骆寒一扑,竟可扑至四五丈远,加上借力蓄势,转换身形,以树枝竹林加劲,更可扑出七丈之远!这一手轻功,据赵无极所知,江湖之中,除了龙虎山上第九鬼“魅影”孙风外,只怕无人能比。赵无极嗜武成性,偏碰着骆寒这么个耐考之人,自觉有趣。那日,他试出七丈距离只怕已是骆寒的极限,故意还要把船挪远一点,却不再是半丈,而只挪了三尺。他在船头洋洋自得,骆寒看到,微微一笑,却象并不为难。他还是借树枝之力,一跃扑出,不过才过七丈身子果然就已下沉——但他本弓着腰,这时腰一挺,整个人在空中位置虽没动,但他的手又往前窜了一尺多一点。就凭这一窜,他的手指已搭上船弦,身子却也要平平的拍在水上。好骆寒!两指用力,人已荡了起来!只见他团身而起,在空中一连旋了三个圈,才落向船舷内。赵无极也是看得眼花缭乱。因骆寒这一翻已尽全力,气息未免不调,落下之势颇重,船小不稳,被他这一震,虽不至翻,但只怕炉上的汤要泼了。赵无极可舍不得,就伸手向骆寒腋下一托,两人相视一笑,把早起时为一只沙鸥闹的意见全都笑散。

第二天,赵无极又把船移远数尺,要看他怎么办。哪知饭熟时骆寒看也不看,却拍了拍那头骆驼的头,贴在它耳边耳语了几句,那骆驼便站起,趟入水中,冉冉泅来。

却见那骆驼到了船首,叨起两个馒头,往回就游。赵无极愕住,惊愕中,那骆驼已上了岸。骆寒从它口里接过馒头,也不嫌脏,张嘴就吃了一口——赵无极不由骇笑:一笑这少年真的是与这骆驼同食共寝,二笑那骆驼竟象真的听得懂人言。等了一会儿,骆寒似觉没滋没味的,剥了块树皮,且指甲在上面划了几划,交给那骆驼嘴啣住了,依旧泅水叼了过来。

赵无极接过树皮,见上面只草草地划了两个字:“菜来”!不由失笑。反正那骆驼的背宽而且厚,赵无极就取了两碟菜放在它背上,由它载着回岸。

如此逍遥,将近十日。十日之后,两人到了马鞍山前。

这块地名叫采石矶。两人到时,已是晚上,余霞如锦,映江成灿。赵无极渔樵十载,也少见这般美景,真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着这般景致,让人觉得,终老此乡也是心甘的。他饭熟时,骆寒依旧上船来。两人静坐开饭。

这十余日下来,赵无极虽未忘彼此身份,却已觉两人象是朋友了一般。他这一生少有朋友,但和骆寒在一起,他似已忘了自己的年纪,只觉得如鸥盟鹭友,两无嫌猜。

饭吃罢,骆寒却一时没动,并不回岸。赵无极也就不慌收拾。两人看着那晚霞,只见它摊绡铺锦,让整道江水似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良久,骆寒忽道:“我要过江了。”

赵无极一愕,还没反应过来。

骆寒望着天际彩霞,那么艳,那么绚烂,但只等日头一沉,它就会马上属于昨天。

而明天呢,明天的晚上,谁知会是什么样的云彩?说不定会变成沉甸甸的阴霾。今天,也许是属于他们——他和一个老者的最后的晚霞。

萍踪际遇,偶然会心,人生交游,不过于此。

骆寒轻声道:“我是必须要过江的了。”

他声音中微露感慨。

赵无极听到这第二遍时,似才明白过来。他也看向彩霞,不说话。他一生际遇之奇,不计其数。但和这样一个少年坐在一艘舴艋般的小舟上渔樵共渡,吃了十余天的饭,其中风味,真宛如传说。但无奈所有传奇都是不长久的,那个少年桀骜不驯,而他自己,也是这现实社会中的人。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不只有晚霞、江水、孤舟,还有一场场你无法抛却的争斗,有很多谋算,不可不为,无法抛开。

他知道骆寒的意思,他说要过江并不是要自己渡他过江,而是一早就猜到了自己跟踪的目的。他有那么一头识得水性的骆驼,渡江应该对他来说并不为难。想到这儿,赵无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叹气是一种心灵的停顿。赵无极那一口气叹得长长的,因为那一刻,人的心情是放松的,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问。——长到他希望可以永远不把那些功名利禄,世俗纷扰再度想起。

然后,他才开口道:“看来,我不得不拦你。咱们两人同舟共饭的缘份看来也尽了。”

他轻轻搬着手指头:“南渡之后,算起来,我老哥俩儿已退隐了一十有七年。我们不想隐退,二帝北狩,家国破碎,我都不知道这十七年我们怎么过来的。但袁老大、袁老大压得我们太紧,我们没有机会。我堂哥无量比起我来,还要热衷一些。但就算是我,也知道他心中那份痛苦。日日江风渔火,渔樵耕读,看似隐逸,其实,怎能息我胸中一点入世之心,叱咤之愿!在我们老哥俩儿心中,那一股忿火就从来没有熄过。”

说着,他拍拍甲板:“小朋友,我与你这十余日,驼船共路,我才算终于尝到了些隐逸之趣。我幼习书法,常以名家诗词练字,也算读过不少诗,但直至今日,我才明白,什么叫‘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说着一叹:“又是什么叫做‘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他话说来平淡,但很艰涩,看来句句出自真心。这时,他向西望去,一天晚霞下,他们一路曾经的来路似都远了,淡了,就有如这一路划入水中的浆,浆过之后,水无余痕。人生,人生中那些小小的放逸和快乐也都如是吧?那些朝来采槿、露中折葵,路逢农人、买菜换米的事;那些一逞轻功、一逞厨艺,斗趣胡闹的玩笑;还有那些野蔬充膳、落叶添薪的清淡相对……如今都已恍如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