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断刃风波(第4/7页)

他了却心事,又见小弦在一边神思不属的样子,有心讨好道:“杨公子如此年纪,却是身手敏捷,果是名门虎子,既好骑射,我这火云驹不妨让他骑去玩耍一会儿。”小弦这才怯生生地望着许漠洋,一脸求恳之色。

许漠洋实是极疼爱这个养子,听冯破天夸奖,心中却也欢喜,面上却仍是一片冷淡之色:“冯兄过奖了,犬子顽劣,若不严加管教,不知早闯下多少祸事了。”小弦不服道:“我哪有闯祸?镇上谁不说我懂事乖巧,暗地里都说爹爹管教有方呢……”许漠洋佯怒:“有客人在旁,也亏你说得出这番自夸的言语,爹爹的脸面都给你丢尽了。”小弦何等机灵,见许漠洋眉眼间隐隐的一抹笑意,知其面厉心软,终现顽皮本色:“当然应该在客人面前夸我,这样爹爹才有面子嘛。总不成父子俩在家里你夸我一句我夸你一句,岂不笑死人了。”

冯破天哈哈大笑,将马缰交给小弦:“放心吧,有冯叔叔给你做主,你尽管去骑。”转过头对许漠洋道:“令公子既然爱马,事后我便送上良驹数匹以示敬意,杨兄切莫推辞了。”

许漠洋隐居多年,不虞与武林中人沾上关系,何况媚云教在江湖上一向声名不佳,只是眼见冯破天盛情难却,不好当面推辞,只得暗地打定主意待冯破天走后便带着小弦离开清水镇,另觅他处。

小弦却不接马缰,对冯破天眨眨眼睛:“我可先不能走,不然谁来给你补宝刀?”冯破天奇道:“你也会补刀?”“怎么不会?”小弦洋洋得意地道,“既然得了叔叔的好处,无功不受禄,怎么都要露一手才行。”

许漠洋对冯破天笑道:“这孩子也算得了我几分真传,平日帮邻居补补锅瓢,做些小玩意,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倒让冯兄见笑了。”冯破天一挑拇指:“明师出高徒。杨公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能耐,日后前途当不可限量。”许漠洋见冯破天送上高帽,小弦趾高气扬地欣然受之,沉声道:“这孩子尚需多多磨练,冯兄可不要助长了他的骄狂之气。”

小弦笑嘻嘻地道:“我才不骄狂呢。平日都没有什么练习的机会,现在正好有了这把断刀,便让我多多磨练一下吧。”小孩子心性不定,此刻他一意想要试着接驳宝刀,倒将骑马的事抛在脑后了。许漠洋道:“你帮我拉拉风箱、递递工具也就罢了,这把宝刀如何敢让你这个败家子碰。”

小弦不忿:“我怎么是败家子?”许漠洋啐道:“你好意思说,那日让你打磨一把剪刀,结果费了我十余斤的生铁。”小弦脸一红,兀自强辩:“我是精益求精,这才反复炼制,不然若是炼出一把什么也剪不动的剪刀,岂不坏了老爹的名头。”

冯破天却是担心小弦功力不到,将宝刀接坏了,亦劝道:“所以你现在才应该好好跟父亲学艺,待得火候够了,自会让你承接衣钵。”小弦心有不甘:“爹爹总是不肯让我接手,总不成到得我五六十岁,人家问起:‘你会做什么呀?’我便说,‘我只会拉风箱。’真是好没面子。”冯破天见小弦说得有趣,哈哈大笑:“你年龄还小,刀剑这等凶器还是先不要碰为好。”小弦一挺胸:“就算我年龄小,可本事却不小了。适才我不是一眼就看出这是断刀了吗?”许漠洋亦是拿小弦无法:“好,你不妨先看看宝刀的断口,若能说出宝刀是因何而断,就算你有本事。”

冯破天只得依言将越风宝刀递给小弦,小弦抽出刀,一股沁寒之气扑面而来。“刀乃百兵之王,其势大开大阖,其法拙中藏巧,利于砍劈,胜于力雄……”小弦一面细细察看,一面煞有介事地念念有词:“宝刀断口在刀柄前半尺,此处平厚无脊,若是在动手之际原是万难断折,可判定为重物大力横击而断。”

小弦这些年将《铸兵神录》烂熟于胸,难得有用得上的机会,此刻不免卖弄起来,令冯破天不由刮目相看。许漠洋含笑点头,小弦见父亲赞许,颇为得意地瞟了一眼冯破天,继续道:“看此断痕齐整圆滑,断口处却是生硬窒滞,应是用软木等物品箍定于四周,再用钝硬之物大力击断……”说到此处,似是有些怯了,惑然望向冯破天:“不知我说得对不对?”

“说得好!我虽不知此刀是如何断的,但想来应该不差。”冯破天原只道小弦只是装模作样一番,谁知居然头头是道地讲出这许多道理,细细想来,却也合情合理,大掌一拍,由衷赞道:“看不出你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厉害,区区一把断刀就能看出了这么多名堂,叔叔都甘拜下风喽。”

小弦听冯破天夸奖自己,大受鼓励,嘻嘻一笑:“还不止这些呢,只是我有点把不准……”许漠洋看到小弦果然不枉自己多年来的悉心教诲,亦是欢喜不已,眼见小弦欲言又止,发话道:“你还看出了什么,不妨都说出来。”小弦面色一整,一边思索一边道:“此断口的上沿呈锯裂状,下沿却是平缓得多,可看出击打的方向。而且断刀者一击之力中尚留有一股回力,这应该是其武功的特点……”

“真是天外有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里面竟然有这么多学问!”冯破天直到此刻,方才真正对小弦心服口服,再也不觉得对方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正色道:“实不相瞒,此宝刀平日都供于我媚云教神坛上,周围日夜都有守卫,所以我断定系内奸所为,但暗中察访却全无头绪,若你能由此断口看出他的武功套数,助我抓住内奸,实是大功一件。”小弦赧然一笑,饶是他一向顽皮,听到冯破天衷心夸奖,亦不由有些手足无措。

许漠洋对此亦是大出意料。他这些年闲来无事,便将一身所学悉数传与小弦,不但有自己本身武学与杜四兵甲派的铸兵铸甲之术,亦有巧拙大师《天命宝典》中的易理神算之学。平日难得考较小弦,此刻听到义子这一番分析细致缜密,入情入理,方才惊觉此子年纪虽幼,武功马马虎虎也就罢了,这份心智却是身兼兵甲派对武器的熟悉认知与《天命宝典》对事理的体察入微之长,实已不可小觑。

要知那《铸兵神录》与《天命宝典》皆是不可多得的秘籍,虽与武功技法无关,但其中实是蕴含着极精深博大的道理。其中《天命宝典》更是言辞纷繁,内容晦涩,若非有大智大慧的天赋将宝典的学识融会贯通,单只从字面上理解极易让人坠入魔道,一般人便是穷一生心力也未必能窥得门径。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似这等通湛玄学若是心无旁骛的一意苦修,却是有违道教清静无为的心境,若不遇机缘,未必能成正果,这亦是巧拙大师当年不将《天命宝典》留下的一番苦心。何况再与《铸兵神录》两项兼修,更是难有大成。但小弦年龄尚小,又识不得几个字,所学全是得于许漠洋的口传言教,许漠洋所知的《天命宝典》本就是巧拙大师的传功所授,此时再传于小弦,无意中正是暗合了道派取用不盈之理,就若名剑淬火更利,先抑方能后扬,是以《天命宝典》由巧拙大师而起,承于许漠洋,再传于小弦,反是更能慧达通透。而小弦年幼,无有太多杂念,再加从小生活于荒野郊外,自然而然便达到了无为之境,以《天命宝典》对世事万物的明悟为基础,晓一理而通万理,修习任何武学皆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