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道德审查(第2/2页)

1933年夏,费城大主教声言在其教区内上映的影片“偕越”了天主教道德规范,号召所有教徒全面抵制这些影片;同年,芝加哥天主教势力亦加入声讨行列,50万名女天主教徒还联合发起了抵制好莱坞的所谓“圣战”。

1934年,全美教会组织“天主教道德联盟”成立,其主要职责就是检视好莱坞影片的道德内容,向海斯办公室下达应当完全禁映或重新检查的影片名单,给胆敢“偕越”天主教道德规范的影片贴上“谴责”,联盟甚至发动数以百万计的天主教徒对他们认为应受“谴责”的电影进行抵制,甚至在影院门前设置纠察哨,阻止人们进入。

为了保证天主教徒在反对电影的联盟行动中信守教会的指示,辛辛那提主教麦克·尼古拉斯甚至为“道德联盟”起草了一份誓词。

从此,全国各地的天主教徒都必须在望弥撒时在神父的带领下进行宣誓,承认电影是“对青少年、对家庭生活、对国家和宗教的一种严重危害”,向上帝保证不去观看被教会指认为“邪恶的和不健康的”影片。

除了这种口头宣誓以外,许多天主教堂还要求教徒们签署一份正式的保证文件,在短短几周之内,光是在芝加哥和波士顿就有一百多万人进行了反电影的宣誓。

这一个时期,可以说是好莱坞被天主教会干涉最为严重的时间段,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结束之后的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期。

但到了四十年代后期,天主教会对好莱坞的影响一再受到强烈震荡,面对二战带来的灾难,根据天主教的道德观念在银幕上营造出来的“温馨世界”越来越令美国观众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身受战乱之苦的海外观众了。

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天主教对好莱坞的巨大影响开始崩溃,美国社会思想变迁,尤其是二战对传统观念的破坏性影响,使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严重减弱,也使制片规则的道德戒律在时人眼里显得滑稽可笑。

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嬉皮士等反传统运动的兴起,天主教对好莱坞的影响已经减弱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而到了新世纪,好莱坞内部已经无法容忍天主教势力对自己的干涉。

比如墨菲前些年亲身经历过的,《达芬奇密码》根据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其中充满涉及天主教的内容,很多都颠覆了天主教宣扬的理论基础,可以想象这部影片会受到天主教多大的阻挠,但影片不仅没有流产,还成为了当年最大卖的影片之一。

不止是好莱坞变了,北美的观众,哪怕是一些天主教观众,同样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