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Cosplay

第二天。

杨锐起了个大早,绕着未名湖跑了几圈,将昨天吃的杀猪菜和杀牛菜消化了一下,才骑上自行车,往保龄球馆去。

球馆范围内一片热火朝天。

50亩是三万三千多平方米,平铺开来是一个横竖180多米的正方形,放在后世,足够建好几个商业综合体了。

杨锐现在也没有浪费,除了预留出场馆的位置以外,剩下的地方要么是花坛和草地,要么就是停车场。

另外,他还保留了大片的杨树林,只是整理了树林下方乱七八糟的树叶和垃圾。

总的来说,尽管以30年后的眼光来看,杨锐将寸土寸金的宇宙中心用的有些浪费,但就80年代的观点来说,杨锐这是正常行为,最多是预留的建筑工地有些乱,停车场有些超标,预留的杨树林有些大。

自助餐就在宽广的停车场和杨树林之间进行。

杨树林下面,放了一些躺椅和圆桌,供人休息和聊天。

至于大部分的餐桌和厨具,就设在了停车场。

杨锐抵达的时间,就见许多人正在忙着竖凉伞,令人惊讶的是,凉伞竟然是草编的。

“真的假的,你从哪里买的?”杨锐见到了负责指挥的李章镇,后者正在忙着布置古罗马风格的餐盘……

杨锐当时就看愣住了。

李章镇忙了好几天,期待的就是这个表情,满意的道:“我专门请教了一个熟悉的朋友,他是专门做宴会设计的,他看了我提供的图片,立刻建议我做成古罗马风格的宴会,就好像是哈德良时代的自助餐,这些凉伞,草席,还有桌椅,都是我特别定做的,也没有花多少钱,总共大概两万多块吧。”

对一家公司来说,用两万多块购买仪式性的商品,并不算多,北大每年请老师们去周边游,都不知道要花几十几百万。

现在穷的是个人,并不是单位。

然而,李章镇的做派,还是超出了杨锐的预想。

想当年,杨锐也就是开了一个补习学校,还是规模小的那种,作为一名创业青年,他整天想的就是活下来,指望着有天能依靠自己的商业才能买车买房。

至于现在,杨锐的眼光是增长了不少,用几十万美元做科研竞争,用几百万元人民币留人的事,他都能做出来,不能说不会花钱。

但是与香港同胞李章镇同学相比,杨锐发现,自己果然还是不会花钱的。

为了一场自助餐,为了一个所谓的主题,花几万块钱买装饰物……

“昨天怎么没见你拿这些东西出来?”杨锐只能如此掩饰自己的震惊。

李章镇笑的很自豪:“惊喜吧!自从您将这个任务分派给我以后,我就决定必须要做好……除了这些,我还给您准备了衣服,我让人去给您拿。”

“啥玩意?”

“衣服,哈德良皇帝的衣服。”李章镇以为杨锐听不懂,笑道:“您就当戏服吧,到时候,您就穿这个衣服主持自助餐,对了,厨师也都穿罗马时代的衣服。”

“古罗马的衣服,不是就两个大布片子?跟打赤膊差不多?”杨锐心说,这是80年代的Cosplay吗?

李章镇笑道:“您说的那种是贵族穿的,我让人给他们弄了士兵的衣服,免得大家说看不懂。”

“士兵的衣服也看不懂啊。”

“不会,我们安排专人介绍。”李章镇想的似乎极细致。

“好吧……做的好。”杨锐最后还是鼓励了一下李章镇。人家的确是用心做了,虽然有点太超前,甚至比杨锐想的还超前,但东西都做出来了,钱也花出去了,他也就不纠结了。

李章镇被夸的一脸笑容,假意谦虚道:“没什么的,欧美人举行婚宴都喜欢做主题,白雪公主的主题啦,绿野仙踪主题啦,尼斯湖水怪的主题啦,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啦……咱们做的古罗马主题其实也不新鲜,不过,咱们毕竟是在仿古罗马的建筑里,这个味道就出来了,您说是吧。”

“你这一口您您您的,北京味是有了,我就是有一点奇怪。”

“哎,您说。”李章镇继续用粤味京腔回答。

杨锐摸着下巴,思索着问:“你刚说的欧美人举行的婚礼主题里有尼斯湖水怪的主题,谁做水怪?”

……

当杨锐穿着哈德良皇帝阁下的衣服出现在场地上的时候,全场轰动。

在短暂的惊诧过后,则是忍不住的笑声与议论声。

老实说,古罗马的建筑是极其优美的,尤其是皇家的单个建筑,看起来比我大清的建筑有味道的多。

但是,古罗马的衣服实在是瞅的够呛,比我大清的马蹄袖也好不到哪里去,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古罗马人像雕塑,十之八九都是躶体或半身躶体。反而是铠甲一类的战斗服,稍微看的过眼一些。

当然,李章镇胆儿再大,也不敢把杨锐穿成逗比,他给杨锐准备的,是从香港特别定做的,稍微经过了一些设计加工,再加上杨锐的身材极佳,整套儿展示出来,倒也是英姿勃发。

就是看的人民群众一抽一抽的。

这年月的人,哪里去过什么主题餐厅,玩过什么Cosplay啊,一个个都当西洋镜似的参观。

就是黄茂,都在李月的撺掇下,大着胆子,过来摸了摸杨锐的衣领。

“丝绸的。”杨锐声音沉闷,说不上高兴不高兴。

他高兴不高兴,来参加宴会的各位都管不着了,尤其是几位带着夫人来的小牛们,他们原本都是三十好几岁的人了,现在下海跟着杨锐,要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现在看着杨锐的打扮,全都乐了。

杨锐也不管其他人,就在几只小牛跟前绕着,隔三岔五的聊两句联络感情,顺便帮人家捋捋毛。

现在想挖点人可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放弃编制的这种,别看以全国层面来说不少,具体到个人就稀罕了,真正的下海热潮要到92年,也就是南巡讲话以后才开始。

在84年的当下,干个体户是丢人的事,有多丢人,基本就和上街当乞丐差不多,不是家里的条件特别困难的,没有干这个的,尤其是知识分子家庭更是如此,有些时候,赚的多几倍工资都没有用,因为钱够用了。

别说是大学里懂英语,有前途的教师们了,就是后世的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一个月拿两三千元薪水的多了去了,让他们去做月薪两三万的乞丐,又有几个人愿意?

杨锐的华锐实验室多亏了有外资背景,这才能吸引到几名小牛加盟。

毕竟不是纯粹的个体户,不过,就算是这样,杨锐弄来的四辆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样是84年,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比如可口可乐,依旧很难招到大学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宁愿拿每个月几十元的薪水,去包头工作,也不敢到月薪几百上千元的可口可乐应聘,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更别说杨锐想要的是指定的几条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