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十分之一的碳纤维(第2/3页)

碳纤维的轻质量和抗腐蚀性能是遗传自原料的,要求也不是太严格。毕竟,轻质量和抗腐蚀的材料多了,碳纤维真正的革命性还是体现在拉伸强度和模量上。

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强度,后者可以理解为弹性能力。用鱼竿的来看,拉伸强度越大的碳纤维就能拽住更重的鱼,模量越大则能让鱼竿忍受越大的弯曲。

苏城默念着800Mpa和70Gpa,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就问:“东丽的碳纤维的数据是多少?”

“您是问哪种?”黎涣祥嘿嘿的笑着,有些想转移话题的意思。

“最好的。”苏城斩断他的邪念。

黎涣祥咳嗽两声,犹豫片刻才说:“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不可能双高的,肯定是一种高,另一种要低一些。”

“说数据。”

“看您急的。”黎涣祥就是不说。

“快点。”苏城和他捻熟,一点面子都不用给。

黎涣祥嘿嘿的笑,他的脸皮早练出来了,旁边的研究员就不好意思了,站出来道:“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碳纤维,拉伸强度最高的有7个G,模量最高的能有600Gpa吧。”

和大华实业的碳纤维相比,两个数据都有10倍的差距。苏城虽然不了解这方面的细致资料,但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3倍大概是比较有商业前途的产品,10倍的话,就很难获得大面积推广了。

怪不得有了实物,黎涣祥也是谨慎的说了以一定成果。

苏城转头一笑,心想:自己要求也太高了,要是真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岂不是要赶超英美了?这个时候的英美两国,在碳纤维的生产方面,还真不能说是优秀。

黎涣祥观察着苏城表情,等他结束了咬牙切齿的动作,才小声道:“这位是王赟博士,碳纤维项目就是由他主持的,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得到了目前的成果。他刚才介绍的碳纤维,有7G拉伸强度的碳纤维,模量就小多了,只有400。模量600G的,拉伸强度自然不能太高。”

600比70也是8倍的水平,黎涣祥自知说服力较弱,忙到:“我们现在也只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达到7G不敢说,3G是还是能做到的,是不是王赟博士?”

王赟是个文文弱弱的书生,大约30岁的年纪,带着酒瓶底似的眼镜,眼睛略显浮肿。他有些迟缓的看了黎涣祥一眼,才轻声道:“咱们的目标是先做1.5G的。”

黎涣祥当时就冷场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苏城“呵”的笑了出来,杨明也迅速陪笑,周围顿时是笑声一片。

“老王太实在了。”黎涣祥总算憋出了一句。

王赟顶着周围的笑声不为所动,淡定的道:“我们做的是沥青基的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的不一样,这种碳纤维的模量高一些,拉伸强度要低一些,从目前的同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发展到各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估计拉伸强度能从800提升到1500,再多就不好说了。”

“能确定提升到1.5G?”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这个算是达到国际标准了。”王赟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走,咱们去看看实验室。”苏城自然是鼓励为主,不管怎么说,人家把碳纤维做出来了,性能弱是能预料到的。就大华实业目前的投入,怕是比国外专业公司少了百倍都有可能,像是这种烧钱的材料游戏,没钱又何谈发展,何谈跨越式发展。

黎涣祥略轻松一些,一马当先,在前面领路,口中笑道:“苏董别看咱们的碳纤维数据差些,这还是申请了专利的,各国的专利都申请了。”

“哦?有商业价值吗?”

“当然有了。”黎涣祥激动的道:“我们已经将信息交给了商业部和战略部,请他们帮忙研究,咱们的碳纤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哪些优势?”

“传热性好,电子屏蔽的性能好,另外,咱们的纤维是沥基的,纤维较短,制造成本也低,预计工厂生产的成本只有目前那些热卖的碳纤维的一半。”

“一半啊。”对刚刚进入市场的碳纤维来说,成本固然重要,可性能下跌的太严重了,苏城想了想,问:“达到1.5G的水平以后,成本会是多少?”

“也许是四分之三。”黎涣祥说的相当保守。

苏城微微点头,道:也不是不能接受,现在就看你们的研究进度了。

黎涣祥这下笑了出来,说:“进度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你们计划想要多少?”苏城表现的很淡然。

黎涣祥颇为疑惑,研究经费向来是不好要的,那种要多少给多少的传说并不真的存在,他和王赟对视一眼,试探的道:“照王博士刚才说的进度,1000万就差不多了。”

这绝对是狮子大开口了。大华实验室虽然富裕,但项目也是相当多的。3000多名研究员,主持着近千个项目,要是一个项目批1000万,岂不是每年要花上百亿元?

碳纤维在中国一向是由石化和煤炭研究所来搞的,包括神华集团和曾经的煤炭部下属的无数个煤矿在内,怕有几十个研究所有专项研究,而这些研究所的经费,能突破百万就算不错了。相比之下,大华实验室的经费虽多,但主业仍旧是石油勘探,开采和石油化工。碳纤维只属于最后一类中的边缘项目,1000万这么大笔的投入,绝对是超级别的。

然而,苏城却是清楚碳纤维的未来,这是不逊于一个大型石化基地的超级项目,而且潜力惊人。对比而言,1000万就显的太渺小了。

“给你。”苏城根本是一个磕绊都不打的道:“我再给你加1000万,允许你成立一个碳纤维研究所,级别和其他研究所一样,现在就可以开始招人了。”

这下轮到王赟惊呆了:“一个单独的研究所?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

“没错,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如果有成果的话,再议定经费。”就潜力而言,碳纤维是不逊色于海洋石油开发的。后者的发展,还少不了前者的参与。

面对一个几千亿的大市场,苏城给钱给的是痛快无比。

要不是他有一个大华实验室,其他人就是想付钱得到碳纤维的技术,也是没有门路可寻。

黎涣祥终于认识到了苏城对碳纤维的重视,趁机道:“这可不能算在大华实验室的总经费里面。”

“不算可以。”苏城转向王赟,道:“你们得让碳纤维研究所像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充沛起来,成果斐然。”

陪同在侧的顾海健乐的上嘴唇都要碰鼻子上了,这样的表扬可比当面表扬还来劲,要不是王赟是主角,他现在就想宣扬一下海洋石油研究所的四代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研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