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哪来的订单(第2/3页)

“发改委的领导,要是让咱们更改经营策略,咱们难道还能拒绝?”

“这种场合,不会有人直接干扰咱们的经营策略的,最多是敲边鼓,让咱们自己领悟罢了。”

“那咱们要是不领悟?”

“逆势而行的领导,挺不到后面的。”苏城的声音很小,只有五郎和张超能听到。张超作为职业经理人,已经相当够格了,一些问题自己亦能想到。五郎属于家族成员,数年以来都在经营大华海上运输公司,这家大华系内最弱小和最边缘化的公司,在大的方面,仍然需要不时的提点。

五郎低着头思考。

张超了然。发改委是一个政策部门,这里面的官员升职极快,潜力十足,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判断错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哪个发改委的官员若是戮力指导某家私营企业的经营,甚至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那他的思维模式,肯定是无法帮他走上更高层的。

这样的官员,苏城即使无视了他,也不会有什么隐患。

丁志鹏到了走廊的尽头,推开了门。

苏城落后几步,又有意缓了一步,才跟进去。

“哐哐”。

里面的人有的站了起来,有的伸着脑袋看,一阵推搡桌椅的声音。

黑乎乎的几十个人,令不大的会议室分外拥挤。

苏城脚一点,险些踉跄摔倒。

怪不得要秘书布置,这里面少说有四十号人!

丁志鹏所谓的坐一坐,还真是规模庞大。

苏城一边笑着,一边观察着下方。

在场的除了中船的孙道孚、荣尚国等8个人以外,剩下的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官员。少数几人坐在前面,剩下的围坐成一圈。

“苏城,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我们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这位是我们产业协调司的马司长……就业与收入分配司的张司长……经济贸易司的黄处长……朱处长……王处长……祁蒙你认识的,如今是国民经济综合司的副司长了。”丁志鹏是副主任,比在场所有人都要高一级以上。不过,坐在前排的官员也各个手握权柄。

苏城忙忙的握手,有些眼晕的笑道:“没想到这么多人。”

“你创造的船业结构,让我们这么多人无地自容啊。”丁志鹏再次握手,拍打着他的手背,笑道:“我们的祁司长,分析了大华船业,认为你们能在数年时间里,解决数万人的就业,间接解决数十万个家庭的生活问题。这个报告,在我们发改委内部,引来了很大的震动,这不是,孙总找上了我,然后许多人都要求见见你,是不是有种大熊猫的感觉?”

下面传来低低的笑声。

丁志鹏继续介绍道:“这些年轻人,都是我们发改委的课题组成员,主要做产业和就业的问题,怎么样,与大华船业很契合吧。”

“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的标本,我也是一只有为的大熊猫了,受宠若惊。”苏城半开着玩笑。

众人再笑。

笑声之后,苏城推举到了前面就坐,面对半个圈的发改委官员。

这些年轻的发改委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低级干部,只是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辉,正踩在无限宽广的金光大道上。

对他们,以前的苏城只有羡慕的份。如今却能淡然处之。

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官僚是不行的,但一个国家,只有优秀的官僚更糟糕。

双方的位置,正说明大华实业踩在正确的时代步点上。

很快,前排的几个人,开始很随意的聊天似的询问起来,说的内容,与丁志鹏前面说的差不多。苏城尽管收敛了一些,回答的问题还是引来阵阵争论。

产业化的问题,说了大约半个小时,期间不断的有年轻干部起身询问。

苏城正襟危坐,回答的相当认真。

丁志鹏在旁都觉得苏城的表现过于正式,小声的提了一句。

苏城装作没听见,仍然是极度认真的姿态。

眼前的年轻干部,可不会永远都是年轻干部,几个苏城听说过名字的人,未来指不定能走到哪一步。第一次的印象,可是相当重要的。

而年轻干部们,坐在部级领导的身后,心理的感觉又不同。

能与领导谈笑风生的苏城,面对自己如此认真,心生好感是很自然的。几个人问着问着,问题就超出了船舶工业的范畴,苏城也毫不犹豫的作答。

这样的做法,除了令人受到尊重,还充分的显示了苏城对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判断。

自从做了周老的幕僚,苏城多次参与对外政策的研究,也深入的整理过自己所了解的后世信息。

就算苏城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足够开一场演讲了。

有意无意间,苏城更是借着一个有关产业的问题,做出预言,道:“就亚洲形势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将持续维持优势。日本的年功序列和目前的公司体制很难持久,而韩国的贸易壁垒将持续增加。亚洲四小龙的风光会在四五年内被打破,他们的产业模式恐怕很难继续下去。此外,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万维网和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发展,不仅会改变世界产业的模式,而且本身将会创造极大的价值。我所说的极大价值,是远超想象的价值,它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对苏城来说,这是一次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双方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知过了多久,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觉得话题扯远了,开口笑道:“苏董,对于船舶产业链的问题,你怎么看?”

他一说话,其他人自然不会继续追问前面的偏门问题。

苏城避重就轻的笑笑,道:“每出口1万吨的船舶,大概就可以解决100多人的就业,船配产品的本土化率越高,间接解决的就业就越多。大华实业是两条腿走路,但倾向于船舶本身的制造,对于船配产品,我们倾向于外包采购,希望国内的供应商能因此而成长起来。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必要全线追逐船舶产业链,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做专做精是比较好的方法,成功的几率比较大,竞争力也比较强……”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几个总段工厂在国内呢?”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满面红光,借着苏城的话头,道:“听说大华已经批准了8家外国船厂制作总段,这是好事,但对咱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吧。虽然说竞争机制是一个好的机制,但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均衡,给咱们的工厂几年喘息时间,对大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吧。”

苏城轻笑两声,道:“陆司长请放心,一旦我们决定了国内的总段工厂,对于有股权的工厂,肯定让保证他们能开工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