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时间紧缩(第2/2页)

苏城在马丹航运公司的标的上,又选了两艘3万吨左右的船。在写时间的时候,稍稍犹豫了一下,一艘2.8万吨的照旧选择了260天,另一艘3.2万吨的选择了280天。同时,他又把3.2万吨的价格稍微下浮了一些。

一刻钟后,结果出笼。

大华船业中标一艘船,3.2万吨的船却是交给了现代重工,同样的260天和更低的价格。

坐在前排的裴忠勇,向后得意的看了一眼。

苏城笑了笑。在掌握巨型总段造船法以前,9个月就是船厂的极限了,韩国船厂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能通过超长的加班,优良的设计,以及先进的设备提高速度,但只要有任何瑕疵,时间就会延长。作为一种工艺和工程操作,船只制造其实是有极限的。

50年代的造船厂,70年代的造船厂和90年代的造船厂,在造船的时间和成本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大华只准备收下10张订单,同样的9个月极限,所承受的压力和现代重工是绝对不同的。

现代重工可是想要拿下20个以上的订单。

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他们要同时开建20艘船。即使现代重工有好几个船厂,也是非常困难的事。

以往的订单在这种时候会变成负担。

通常来说,远期订单的价格会比较低,用来保证船厂的最低利润,就像是船厂的底薪似的。近期订单的价格较高,利润也高,是船厂盈利的主要手段。

现代重工在过去几年里,接手了大量的远期订单。说是远期,总要在几年内完成的。

如果他们大量压缩近期订单的时间,意味着要抽调更多的工人和设备,占用更多的船坞和船台。远期订单不免受到影响。

苏城摸了摸下巴,不受影响的稳定竞标。

遇到型号相同的2万或3万吨级的船,他就用260天左右竞标下来。裴忠勇只抢了一艘,就不做这样的事了。

他们的设计,使得自己在制造4万吨左右的船只的时候比较有优势,2万吨的船舶,利润太低。

双方一来一回,半天就过去了。

32艘船已有18艘竞标完成。

大华得到了里面的5艘船,现代重工得到了7艘,剩下的5艘被其他船厂竞走。

荣尚国则一无所获。

在时间全线缩减的情况下,他做的准备明显不足。

眼看着下一轮竞标就要开始,荣尚国挺了一下腰,想对苏城说什么。

苏城腰间的BP机忽然震动了起来。

他立刻拿起来看,只见上面写着一行繁体字:8月为极限。大华自身限制为6艘。

“大华自身限制为6艘。”苏城又读了一遍这句话,“哗”的站起来,道:“请求暂停,我要打个电话。”

“休息10分钟。”主持人敲了一下小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