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成吨的订单(第2/2页)

“我听学校的老师说过,你们有好多的珍奇树种。”燕晓玲的眼睛都亮了。

李沧不得不出面打断道:“苏董,你刚才说有几页订单?”

“哦,对了。你和我来。”苏城一马当先,进了会议室。

李沧随后跟上。

一天没来,只见能容五六十人开会的会议室里,此时已经坐满了员工,全都忙忙碌碌的整理着文件。

一箱又一箱的文书,被贴上标签,放入箱子,注明内容,再搬运对方起来。

李沧约略一数,房间最后,已是堆了上百个箱子。

“这些就是了。”苏城用手指了一下,又从台前拿起一个本子,交给他道:“目录。”

“目录?”李沧也是智商一百好几的人了,此时突然觉得脑筋有些转不过来了,不禁道:“你说的几页订单?是几页订单目录?”

“当然了。一个订单,差不多就要签一箱子文件了,最近可把销售部的家伙给忙坏了。”

李沧心惊胆战的翻开手上的本子,只见里面的内容简明扼要:

编号921025,1600吨远洋渔船共6艘,一年交付。

编号921028,1.2万吨散装货轮一艘,一年交付。

编号921102,4.2万吨集装箱船,18个月交付。

六页纸刷刷的翻过去,李沧只注意看两年内要交付的船舶,肯定是超过50万吨。

“怎么会这么多!”李沧又是激动又是惊讶的道:“两年内新增船舶吨位50万吨,国内有这么大的需求量?”

苏城笑了,道:“你看远洋集团就知道了,咱们国家的油轮都是租借的。我把价格压低了三成,用户的购买力就增加了一倍。”

大中型船舶,差不多是全球统一的价格。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制造一个船舶工业体系的全部产品。无论是中船也好,大华船业也好,法国的大西洋船厂也好,他们都要向外国购买超过自身一半以上的设备和原料,这就使得船舶的价格相对统一。

降价三成,又能用人民币付款,不激起国内公司的购买欲才奇怪。

90年代初的中国,是个人有条船,不贩毒不走私,两年就能再赚一艘回来。在银行提供大量的金融支持以前,这是先富起来的人,财富增值的极好选择。

苏城看着默然不语的李沧,道:“我准备再次扩大船厂的面积,等到202号船交工,大家都积累了经验以后,一次性开工5条船。李教授,能完成吗?”

李沧突然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似的,不自觉昂首挺胸,重重的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