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参观团(第2/2页)

“这次实验用后,仪器终究是要用到的,当然,一些实验材料是无法收回了,这个,只能在卖给其他油田聚合物驱设备的时候,想办法回本了。”苏城笑笑,道:“我们和胜利油田定了协议,这次三次采油技术的成果,向胜利油田免费提供。这样的话,1200万的投资,就得从别的地方找回来。”

“大华的设备,准备怎么卖?”

“我们的设备成本估计在6万到8万之间,卖50万吧。”苏城早就做了计划。

6到7倍的利润,让两位书记都瞪大了牛眼,朱副书记突然觉得舒服了一些。

想到自己能用不到10万元的价格,就买到其他油田要花50万才能买到的设备,他笑笑道:“大庆那边的矮驼子可不好糊弄,50万,他们肯买吗?”

“他们买100台设备回去,也就是5000万,我估计一年能多产出100万吨的原油,这最少是1亿的利润吧,以后每年还能有这么多……怎么算都合适。”苏城停了一下,用开玩笑的语气道:“他们要是想自己开发,我估计着3年能成功吧,到时候,咱们第二代的设备都研究出来了。”

“被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造不如买的感觉……”

“肉烂在锅里。”苏城保持笑容,道:“我猜,如果不买咱的设备,他们最终也会买外国人的。”

如果不是苏城的话,胜利油田最终也会买外国人的。这个计划,其实已经做了出来。

国内八九十年代的科研能力是非常弱的,尤其是自主研究的能力,几乎没有——因为缺乏资金和投入。一毛钱都不拨的情况下,科研所可种不出研究成果来。

事实上,如果计算某种科学研究的成本的话,国内的成本比国外还高,这就像是六七十年代的国内工厂生产成本一样。虽然科研人员的工资很低,但材料和设备的投入是相同的。如果因为水平和经验的关系,国内的项目组多做了两组实验,多浪费了两份材料,那成本一下子就蹿上去了。

朱书记对此心知肚明,适才的一丝不爽,立刻烟消云散,反而建议道:“你们的试验机什么时候能做出来,我们可以邀请别的油田的领导和技术骨干,来咱们油田参观嘛,顺便帮你们做一下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