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洗 裴炎被杀(第2/2页)

太后欺骗了天下臣民。

这时不要说徐敬业,便是裴炎也要反了。

当然,裴炎是反武不反唐。

这一点,双方心里都很清楚。所以,武则天会对群臣这样说: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潜台词是:如果还政,裴炎必不反;如果称帝,则裴炎必反无疑。

只不过,这话谁都不能说出口。

武则天的称帝却已是箭在弦上,因此裴炎在思想上便已是反贼。这个账裴炎当然要认,所以也不为自己辩护。于是在天下臣民一片目瞪口呆中,两人最后一次达成默契:一个心安理得地杀人,另一个问心无愧地去死。

裴炎被杀前,照例要抄家。人们发现,官居首相的裴炎竟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武则天却不在乎一个人是清官还是贪官,甚至不在乎是否阻挠过自己。刘仁轨就在一年后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四岁,追赠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与裴炎的待遇判若云泥。而且,女皇在临终前,对几乎所有的情敌和政敌都表示了歉意,只有裴炎和徐敬业是例外。[45]

那么,她在乎什么?

思想,还有动机。在她看来,刘仁轨的劝谏,可谓公忠体国,深明大义,裴炎则居心不良。尤其是在国难当头之时逼她还政,简直就是趁火打劫,绑匪行径!

结果是大批人受到牵连,就连在前方与突厥作战的程务挺也未能幸免,竟被太后派人直接杀害于军中。这一文一武都曾是太后的左膀右臂,为什么会落得这个下场?他们跟武则天的合作与分手,又该如何理解,作何解释?

关键在怎样看待各自的角色和关系。

裴炎是按照“家天下”的传统观念来定位的。任何一个家庭或家族,家长当然是男人,当家的却不妨是女人,比如大太太和老太太。同样,管家也可以是外人,比如孔子的学生冉有。武后就是李唐的大当家,裴炎则是大管家。管家的和当家的,当然能够合作,也应该合作。

就连当家的要换太子或皇帝,也没问题,因为这不过是公司变更法人代表。但,代表可以变,权属不能改。大唐的家业是高祖武皇帝和太宗文皇帝的。管家不能把那产权证改成姓裴,当家的也不能将其改成姓武。如果当家的要把婆家的变成娘家的或自家的,裴炎作为管家便不能不管。

但,这番心思,谁懂呢?[46]

帝国的产权过户,却是没人拦得住了。

[37]裴炎被杀时,中书令已改名为内史。但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记忆,仍用旧名。以下提到其他官职,也依此例处理。

[38]裴炎这一态度,两《唐书》之裴炎传均无记载,这里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九月条,原文为“不汲汲议诛讨”。汲汲,心情迫切之貌。

[39]见两《唐书》之裴炎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九月条。以下无另注者均据此。

[40]这句话《旧唐书》无记载,仅见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据野史,骆宾王为了策反裴炎,曾编造民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并解释说:“绯衣”即裴,“一片火,两片火”即炎,“小儿”即子隆(裴炎的字),“当殿坐”自然是当皇帝了,因此激起了裴炎的反心。又据说裴炎给徐敬业的信中只有“青鹅”两个字,被武则天猜出谜底,是“十二月(青),我自与(鹅)”,也就是裴炎将于十二月在朝廷发动政变,以应扬州军事。又据《新唐书》,裴炎的计划,原本是打算趁武则天游龙门时以兵执之,逼她交出政权。只是因为天不作美,大雨不止,这个计划一直无法实施。这两种说法都被司马光驳回,请参看《考异》。

[41]裴炎要表现宰相风度的说法来自司马光,原文为“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

[42]刘仁轨与武则天的关系,请参看雷家骥《武则天传》。

[4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二月条。

[44]所派专人即时任礼部尚书的武承嗣,玺书内容《新唐书·刘仁轨传》不载,见《旧唐书·刘仁轨传》及《资治通鉴》。

[45]见两《唐书》之裴炎传、刘仁轨传。另,《资治通鉴》卷二百八神龙元年三月条称:中宗下令恢复文明元年以来破家子孙的资荫,但明确指出“唯徐敬业、裴炎不在免限”。为裴炎恢复名誉要到睿宗时代。

[46]似乎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裴炎,郭沫若更是认定裴炎自己想篡夺皇位,甚至指控裴炎不但与徐敬业勾结合谋,而且李贤之死也是他的主使。这种说法不但毫无根据,而且逻辑不通。历史如果也可以这样研究,那就没有学术可言。请参看胡戟《武则天本传》及所引郭沫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