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永安托孤(第2/3页)

刚才易中天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对刘备托孤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人说刘备的托孤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但是也有人认为刘备太狡诈,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所谓的托孤是刘备的狡诈虚伪之词。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一番话,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交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下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的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了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人,也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话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的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

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

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个思想。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这样的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

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讲过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年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为我们分析了刘备的托孤之词,是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委以重任,托付一切身后事,然后给予他极高荣宠,让刘禅兄弟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时又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刘备对诸葛亮究竟是放心还是不放心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的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所以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呢?“调其赋税以供军需,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