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筑

佛寺

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般认为,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的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内地的,随之出现了佛寺。当时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匠师们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艺术经验,而且已建造过许多祭祀礼仪建筑和高层楼阁。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石窟寺等,从一开始就受到这些传统因素的影响,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适应,佛寺的中国特色也逐渐加强。

佛寺建筑采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寺中的单体建筑除了某些砖石结构的塔以外,也大都采取了木结构建筑方式,而砖石塔也大多模仿木结构建筑的形象。因而使佛寺的艺术面貌在整体上和世俗建筑没有太大差别,除了殿堂里的佛像、宗教陈设、壁画和装饰的宗教题材以外,佛寺建筑本身与宫殿、衙署、住宅等十分相似。

中国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洛阳白马寺,是由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的。东汉末年,笮融在徐州建造了规模很大的佛寺浮屠祠。经三国到南北朝,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社会动乱,再加以统治阶级的提倡,佛教和佛寺发展很快,仅北魏统治范围内,孝明帝正光(520-525年)以后,就建有佛寺3万多所,仅北魏都城洛阳就有1300多所,南朝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也有500多所。

早期佛寺已经采用了院落布局,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佛殿为中心,和一般世俗建筑没有多大不同,主要见于中小型佛寺或由官署、住宅改造而成的佛寺;二以塔为寺院中心,在大型的新建的佛寺中较多,如东汉白马寺、浮屠祠和《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的北魏洛阳永宁寺。

按《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徐州浮屠祠中心一塔,“堂阁周回”,可以容纳三千多人。永宁寺中心木高达九层,据称远在十里外就可以看见;前为寺门,后有佛殿,四周廊庑,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院墙覆瓦,四面各开一门。中心塔式寺院来源于佛教徒绕塔旋转以示崇敬的戒行礼仪要求。

隋唐以后,佛教更重义理,为满足宣讲义理的需要,以佛殿和法堂等殿堂建筑为主的布局更见盛行,寺内不一定有佛塔,即使有也常常建在寺的后部和中轴线以外的别院。唐代都城长安有佛寺约百数座,一般都很大,有的大尽一坊之地,规模宏伟,连《唐会要》也称其“僭拟宫殿”。唐代后期,佛寺发展更快,与皇帝发生了经济矛盾,唐武宗下诏“灭法”,一次即拆毁官寺4600余座、私寺4万余座。这也可见当时佛寺建筑之盛。

佛塔

现存的佛教寺庙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建立或重建的,据统计,总数有数千座。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便是藏经楼。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斋堂等建筑。一般寺院都有大雄宝殿,是寺院内最主要、最庞大的建筑。

如今,中国佛寺除了仍旧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和旅游建筑的性质了。

我国的古塔大都是属于宗教建筑,一般称佛塔。

“塔”是梵文“stūpa”的音译略写,有时又借“Bu-ddha”(佛)的译音浮屠、浮图,是随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的。“塔”的原意是坟墓,早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存在。释迦牟尼死后,遗骨分葬在多座“stūpa”中,从此“stūpa”就具有了宗教纪念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艺术经验,建造过迎候仙人的重楼,当时人们又常以神仙的概念来理解佛。所以,佛塔从很早起就开始了以传统重楼为基础的中国化过程。中国的重楼成了塔的主体。这种塔属楼阁式。塔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密檐式,多为砖石结构。密檐式的各檐也是对重楼各檐的模仿。

唐代以后,以佛殿为主体的佛寺布局渐占优势,塔多数置于殿后或在中轴线以外,这和佛教向注意义理的方向发展有关。唐宋以前的楼阁式塔大多是木构建筑,但由于木塔不易保存,又创造了砖石建造仿木塔形式的楼阁式塔。

五代宋辽时期的塔遗存至今有很多,方形平面已极少见,八角形最多。这个时期还留下了一座古代仅存的楼阁式木塔——山西应县木塔。在南方,还流行了砖身木檐的混合结构方式。塔的细部造型已渐趋细腻,并更多地表现了地方风格的不同。

元明清时期,传统佛塔已趋衰落,有艺术成就的不多。塔的早期开始还有一种单层塔或称亭式塔,在敦煌、云冈等石窟的北魏壁画石刻中即可见到。

在塔的发展演变中,融合了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些特点,运用到塔的建筑中,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

我国的佛塔不仅能在塔内供佛像,有的还可以登临远眺。西安的大雁塔古今许多文人学士到那里登高赋诗,抒发情怀,留下了大量名言佳句。

我国佛塔不同于诸如佛教的壁画、雕刻、佛曲等艺术形式,很少体现佛教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美学思想。其比例合度、结构精密、宏伟壮观、静穆安闲,给人以崇高的美感。我国佛塔还巧妙地与自然的景色相融合,以自身的挺拔英俊,对佛寺组群和城市轮廓面貌都起到一定的装点作用,达到了艺术美和自然美交相辉映的审美境界。佛塔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的美学特性,使遍布于全国各地的佛塔成为风景美的点睛之笔。

石窟

石窟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佛教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古代也开始进行建造。我国古代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

云冈石窟

中国古代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疆地区,专家考证有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期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风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达云南、四川。其中最著名的石窟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市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云南剑川石窟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