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第5/17页)

城市的自治?中世纪的许多城市是主教的驻扎地,自然而然就成为主教管理宗教事务的中心。有些城市建造了强大而坚实的防御城池,市民拥有武装实力,曾经多次阻挡蛮族的入侵和袭击,因而受到皇帝、国王和其他封建领主的尊敬,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地方自治”特权。自治城市与领主之间签订的封建契约,通常称为“特许状”,上面详细记载着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条款。“特许状”为城市的管理和商业发展提供了确定的保障和依据。中世纪的市镇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同时重要性和影响力也不断加强,慢慢发展为制造业和贸易交流中心,同时成为政治活动和社会民主力量聚集之地。

贸易复兴?商业贸易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进入黑暗时代之后,贸易交流遭到破坏,商业发展受阻,逐渐衰落下来。到了中世纪,整个欧洲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基督教化趋势,文明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蛮族入侵的战争几乎终止,于是商业和贸易重新复兴。事实上,中世纪的大部分庄园和封建领地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尽管如此,仍有多种货物需要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方式才能获得,还有的货品十分稀缺,要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比如生铁,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出产,但任何地方都极其需要。还有香料和盐,可以有效地保存肉类不变质,但这些东西要从各处贩卖的商人手中购买。另外,马鞍、缰绳、手推车、四轮货车、刀剑武器、头盔铠甲等物品,也很难自己生产,需要交换购买。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很多生活富裕的领主和家人都不喜欢自己庄园生产的粗糙衣服、羊毛衣物、笨重的鞋子,他们渴望拥有更加奢华精美的服装,精细上乘的手工,装饰华丽的珠宝。生活讲究的封臣也是如此,宁愿花大价钱购买漂亮华丽的衣物。教区的神父和修士们也需要大量的礼拜图书、灯油、葡萄酒和供香等,这些物品绝大多数都需要从外地输入。

贸易的障碍?中世纪没有安全方便的交通运输工具,落后而恶劣的运输条件使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那个时期没有电报电话之类的通信工具,也没有铁路、卡车等交通运输工具,邮政服务极为少见,道路也崎岖不平路况奇差,而且通常危险重重。只有水上运输比较发达,但遗憾的是,河流通常是不开放的,所以不能自由通航。在陆地上的货物运输,每经过一个封建贵族的庄园,封建贵族都会向其收取重税。甚至连桥梁、渡口、村落和城堡也都会征收通行费用。这样层层把关,重重受阻,每一个单独出行的商人都很辛苦,很吃力,而且不可能走得很远。因此,商人们便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这样既能改善生意不好的状况,同时自己的利益也有了保障。

商人行会?中世纪时期,这种商人的联合人们称之为“商人行会”,比起个体商人来说,它通常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甚至能够争取在城内和水旱两路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这些利益现在看来微不足道,可是对当时的商人来说,帮助却很大。在商人的出行途中,通常会受到男爵们的侵扰,他们对待商人像强盗一般。当然,在那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任何保卫措施都是行不通的。

手艺行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商人行会的形成,同样地,制造业也催生了“手艺行会”。换句话说,就是促进了手艺工人和当地小商人的发展。每个大市镇一定会有屠夫、面包师、蜡烛匠、酿酒师等,各个市镇都有织工、钟表匠、刀剑工匠、制甲匠和银匠等行会。

每一个手艺行会的正式会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行东”。他的身份和地位有点复杂。他可以是店主兼熟练工人;他可以是资本家,因为他拥有大量的商业资源;同时他也是劳动者,因为他参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他把买来的原料加以制造。制成品有很多销售渠道,可以留在自己家的作坊里出售,也可以在镇内市场的货摊上出售,还可以拿到附近集市上出售。另外,他还可以将产品销往外地,被市镇商会购买。因为当时的机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所以他的产品几乎都是手工制造的,很少的产品用机器制造。

行东并不是孤军奋战的,有时候行东的妻子和儿女会给予他临时性的帮助,而且行东还会为自己的行会招一些学徒和帮工。学徒和帮工都是青少年,学徒是学做生意的,帮工是已经完成学业的青年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还不具备自己开设店铺的能力。

美其名曰学徒,但是他们没有自由,他们必须工作,必须服从行东的命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其实就是行东家的一种农奴,农奴不同于奴隶,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安全和生活的保障。帮工在利益方面有别于学徒,他们不但能得到工资,还比较独立自主,可以在任意市镇穿行,不受阻碍。但是在他成家立业之前,想要被行东承认是不可能的,必须等到他成家立业之后,手艺行会才会接纳他为正式行东。

一般情况下,行东的儿子会继承父亲的手艺,但也有例外。例如,一个鞋匠的儿子可以去做蜡烛匠、面包师、钟表匠、呢绒商等等,到其他行东那里做学徒,也是有可能的。

市集?中世纪时期最令人满意的买卖货物的地方就是市集。市集有两类,一类是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的市集,一类是正规的市场。第一类一般是比较大的市集,货物来自四面八方而且种类非常齐全。各个地方来的商人也聚集于此。直到如今,欧洲还有一些城市因这种市集而得名。

市镇内的生活?中世纪的市镇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居民的生活很艰苦,远不如现代大都市舒适便利。这里的街道不仅又窄又弯,而且充满异味、脏乱不堪。两旁的高楼是用木头制造的,不经风雨,而且很容易潮湿,房屋也都是阴暗脏乱的。楼房上檐的凸伸部分遮挡住了阳光,几乎没有一丝光线,整个街道像封建城堡一样阴暗。在刚整修过的街道上,铺满了高低不平、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这些石道上穿行的行人,无论是马夫、车夫还是行人都拥挤在一起,加快脚步,躲躲闪闪的,仿佛这黑暗的街道充满着令人窒息的魔力。白天天气好的话,那块小小的玻璃上会透过一丝微光,可想而知,这里的夜晚会有多么黑暗。

白天,会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聊天,一派热热闹闹、车水马龙的景象。但是到了夜里,很多人聚在一起喝酒,市镇变成了一个酒窖或巷口啤酒店。在供水方面,一些比较落后的市镇仍然利用古罗马时代的蓄水池和高架渠,还有的利用遗留在农村的水泵和抽水机,市镇居民也会经常遇到流行病、瘟疫和火灾等,和农村人一样忍受着各种各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