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回民开的买卖满恒亮口述(第3/8页)

我父亲先是开钱庄,后来又发展到在大栅栏的东口把角儿,开了一个大通,我父亲是掌柜的呀,他亲自经营,卖鲜货呀,卖蜜饯呀,卖水果呀,以后就带卖点煤油纸烟。那阵儿不是刚开始用煤油点灯么,壳牌的,煤油,买上一桶买半桶。后来有英美烟草公司,那会儿中国还没有烟卷呢,就代销英美烟草,大恒儿啦,金仁啦,这些牌子。那阵儿界边儿(即旁边之意)还发航空奖券,就是印出号来,到时候摇彩,中彩,大伙儿买这个,我们这儿也代卖。

兑换银圆注276

定:您母亲是从德州那边娶来,还是从北京找的?

满:我父亲母亲是由老家订婚,在家里办的事。我母亲姓洪,也是老家的,上三元。上三元是村名,那地方不是都有运河吗,有河堤,那时候简称堤南堤北,堤南是我们达官营,堤北就是上三元。我母亲没念过书,都是农村的了。她比我父亲小5岁,1952年就没有了,要活着有105岁了。注277我母亲是小脚。

定:我听说北京的回民不裹小脚。

满:也是分时期。北京开化早一点似的。我母亲以后就没人裹脚了。

我父亲住到哪儿呢?住到崇文区,三里河街道。三里河那儿有个半壁街注278,半壁街木牛胡同,我就在那儿生人。后来又跟一个姓王的合伙,我们是老乡,到先农坛,在坛门外头买了一块空地,盖了4所房子。

定:是4所房子还是4个院儿?

满:4个院儿。(姓王的)老乡两个院儿,我们两个院。大部分都是我们老乡上那儿住去,成了一个北京集体的住所了。这房子日本来的时候占了,又在天桥大剧场那儿盖了3处房子,还有一处在东四十二条,还有一处在阜成门锦什坊街,还有一处在煤市街,新丰胡同。四五下里头吧。

定:你们家怎么那么多房子?

满:我刚才不是跟您讲嘛,我父亲,做这买卖就买了房,买了房就租出去,为什么叫殷实呢,做买卖挣了钱干什么,不就是买房子?房子有十所二十所的,都租出去,收房钱,老北京话叫吃瓦片。在我20上下30上下吧,这时候是黄金时代。以后就不成了。

我父亲在这儿有根基了,落户了,家族人也都投奔这儿来了,你干这个,我干那个,你这儿发展了,他那儿也起来了,就是这样。反正离不开家谱,(家谱)笼络着这个家族的人都上这儿看来,就知道一家子人谁谁谁都在哪儿呢,就清楚了,这家谱丢了实在是太遗憾了。

我父亲为人精明,挺热心的,对家里人非常照顾,有求必应。本族人也都尊崇他。同乡人,本族人来了,大事小事,有过不去的事儿,找他,喜庆的事也都找他,他能给人解决问题吧。你比如说我要开个买卖,没有钱,地方不知道在哪儿,我父亲就给找地方,给租房,没钱给你借钱去。那阵儿银行还没有借款呢,找谁借钱呢,得找有钱的,有钱的他放债,一年利息多少多少钱,人家不能白借给你呀。给那人借了钱,给他找了地方,然后给他办理好了。差不多的话每个人家里多少口人,老伴是哪儿的人,儿子多大岁数,叫什么名,什么时候生日,他不用记就都知道,就办去。

定:你们家族的人都在前门这一带吗?

满:前门的,东安市场那边的,灯市口的,西城的。看这情况吧,经营纸烟、煤油、鲜果、果庄、食品铺,后来也有卖羊肉的,有做羊肉铺的,有经营饭馆的,这羊肉回民要是吃呢,必须得回民卖,您拿这羊到清真寺去,由阿訇给宰,自宰的不能吃,病死的不能吃,有很多的要求呢,所以一般都是回民卖羊肉,也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了。好多本家的亲戚,像我们的叔伯大爷就开羊肉铺。也有开粮店的。多了去了。不止一家啊,你一家我一家,陆续地都上北京来了,都是姓满的。没告你说么,到年终都上这儿看家谱来,人太多了。

我们还有一个同乡会,山东德州同乡会,满家宅,单有一个地方啊,租几间房,就好像会馆似的。同乡会这事很不错,大小事啊,做买卖啊,都上那儿去办事。

我二大爷开煤油纸烟庄,就在王府井那个十字口那儿,往北去就是王府大街,往南去就是王府井,往西去就是东华门大街,往东去就是金鱼胡同,中间就是灯市口,又叫东华门大街。卖烟哪,卖水果,卖糕点,做买卖嘛。我大爷的子女全都没过来,我这大爷的儿子,到后来在天津落户了,天津那儿也有不少姓满的,做饮食啊,因为(干这行)都习惯了,熟练了。这二大爷的子女都在这儿,现在我的叔伯兄弟没有了,就剩一个孙子。满某某,他祖父叫满恒生,跟我一辈,他父亲跟他伯伯也是经商,开饭馆,开羊肉铺。(另一个)某某的曾祖父我还见过呢,那阵儿不是都剪辫子嘛,他留着一个后梳子,我看着那个别扭样。他的爷爷开羊肉铺,在北桥湾,就是三里河这儿。注279他父亲也在羊肉铺,经商嘛,都是我们这种。我知道的还有当大夫的,在西四一带,这都是解放以前,西四一带有一个叫满达元满什么的。我不知道的还有好多。因为年代也多了,也没有家谱了,年轻的根本就不按什么字了,连祖父叫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个姓一个字,省事了。

我父亲是1974年没有的,76岁。

定:跟老家还有联系吗?

满:现在就都没人啦。有的知道那名都不知道那人,去不了了,没什么亲人了。大户都上北京来了。

3.我的成分是小业主

满:我开始上学在宣武区,离这儿不远,有个阡儿路,这儿有个半日学校。前门大街这儿有一个长春堂药店哪,有个大资本家,大商人叫张子余,那阵儿很有名,注280他开了一个小学就在阡儿路,我们就上这儿上小学去。注281后来我又到牛街,有个西北公学,在那儿念了三年初中,后来不念了,我父亲让我学医去了,学了一年的大夫。这个大夫是哪儿的呢,是清朝太医院的太医,老太医,那阵儿没有皇上了,那不就完了嘛,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医馆。他不是回族,是我一个同学的岳父,是我同学给我介绍到那儿去的。他工作时间是上午门诊,下午就念本草,汤头歌诀,这个,这么样念了不到一年。我父亲说你回来吧。

这是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在后门(即地安门)的增庆斋学徒。新街口也有个增庆斋,这两个买卖是一个经理,姓周。(后门这个增庆斋)在鼓楼路西,旁边挨着一个小胡同,一个小门脸儿,跟住家似的,叫义溜胡同,注282听说过吗?这就是北京的风俗习惯,讲究字眼儿,什么十八道门坎啦,义溜胡同啦,一指大街啦,义溜胡同就是一进这门一溜就到底儿了,没影儿了,就起这么个名儿。卖什么?卖糕点,到夏天了卖河鲜儿,藕啊,菱角啊,八宝莲子粥啊,这河鲜的东西,都是增庆斋的,还有冰激凌。我们那儿就做这个,我后来在酒仙桥那儿做冰激凌,就是从这儿学的。往哪儿卖去呢,什刹海的河中间,底下都铺上桩子,上头搁上踏板,连起来,搭起好几个屋子似的,卖什么的都有,都是吃的,油镯子、八宝莲子粥、鸡头米、芡实米、莲蓬子儿,各种藕,白花藕,反正各种冷食吧,果子干、酸梅汤,冰激凌还有雪花酪,各种各样的,我挑着挑儿,把东西挑到那儿去,摆上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