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第2/11页)

宋元嘉七年(430年)初,刘宋开始筹备收复河南之战。在开战之前,刘义隆曾派遣使者至北魏要求归还河南旧地,并表示宋不准备向河北扩张。这个提议被拓跋焘断然拒绝。拓跋焘判断宋军会趁雨季泛舟北上,所以没有准备固守河南,而是待冬季封冻后再驱逐宋军:

先遣殿中将军田奇衔命告焘:“河南旧是宋土,中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此岂可得河南。必进军,今权当敛戍相避,须冬行地净,河冰合,自更取之。”[8]

但对于宋军是否会发动进攻,北魏内部尚有不同意见。徐州刺史叔孙建驻防河南,他派出一名僧人间谍到刘宋境内的彭城。僧人看到刘宋北境已经戒严,民间正在征发马匹,三月间宋军数万人陆续抵达彭城,准备循泗水发起攻势。[9]叔孙建将这个动向报告拓跋焘,并请求紧急增兵三万,对尚未完成部署的宋军发起主动进攻,挫败其企图。[10]报告送到平城时,深受拓跋焘信赖的侍中崔浩认为,宋军惮于魏军骑兵的威胁,不会主动发起进攻,叔孙建等是看到北方边境将帅与柔然作战,虏获颇多,心生羡慕而希望挑起战事。另外,崔浩也提到,行将进入夏季,不便在南线进行战争,即使开战也应等到秋后。

此时北魏和柔然、赫连定都在进行战争,魏军兵力颇为紧张,拓跋焘不想主动对刘宋作战,遂准备采纳崔浩的意见。但随着宋军的向北推进,叔孙建等南线将领频频告急,要求调河北军队增援河南,并在河北造船为河南输送补给。由于多数臣僚都倾向于战争不可避免,拓跋焘最终批准了这个请求,并派遣来自南方的司马楚之等到边界上招募武装。这说明拓跋焘对河南的战事并未有明确计划,也没有坚持“敛戍相避”、先撤退再反击的预想。

七月,宋军到彦之舰队溯泗水、清水而上逼近黄河,战事遂不可避免。此时正当盛暑,所以魏军没有在河南进行防御作战,河南的四个主要据点碻磝、滑台、洛阳、虎牢守军全部撤回黄河北岸。宋军全面占领河南,舰队自清水驶入黄河,巡游在西起潼关东至入海口的上千里河段。

至十月,魏军开始反攻,迅速攻克了洛阳、虎牢二城。此时黄河下游尚未封冻,魏军应当是乘船渡河。到彦之主力舰队本集结于清水入黄河口一带,见到魏军攻势凶猛,封冻期又将来临,遂循济水向青州方向撤退,只留朱修之率万余宋军固守滑台孤城。魏军一面围困滑台,一面追击退却的宋军。到彦之主力急于撤退,焚毁舟舰徒步逃往彭城。刘义隆派遣檀道济自彭城救援滑台,但沿途遭到魏军阻击,行进缓慢。到元嘉八年(431年)二月,滑台城粮尽失守,朱修之及上万名宋军成为俘虏。宋军这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和七年前拓跋嗣发动的进占河南之战相比,430年的河南之战宋军表现更差,重兵驻防的滑台城也仅坚持了四个月。这一是因为宋军已有上次失败的教训,对于在冬季固守黄河防线没有信心;二则是宋军从八月进占河南,到十月迎击魏军的反攻,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粮储、城防等工作都不够充分,当冬季临近、水路运输中断时便难以坚守。

另外,在对宋军展开反击之际,魏帝拓跋焘还在亲率禁军征讨关西的赫连定残余势力。所以魏军是在西、南两线,对两个政权同时进行战争,而且都获得了胜利。这背后的直接原因,是魏军一直在进行对柔然、赫连等势力的战争,军队富有作战经验,拓跋焘及叔孙建等将帅的素质较高;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北魏此时已经统治了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河北地区,深化了对汉地的统治,可以发掘出巨大的战争潜力,而且北魏还控制着以平城为中心的草原地区,维持着强大的骑兵战斗力。农业和草原地区两种军事资源的综合,保障了拓跋焘时期对周边的扩张战争。

450年宋魏之战

到刘义隆和拓跋焘统治后期,北魏已兼并了北方诸割据政权,宋、魏之间的对峙和冲突更为直接。在440年代后期,北魏关中地区发生盖吴武装起事,刘宋试图乘机向关中扩张,对盖吴武装多有援助。拓跋焘平定盖吴之后,决心对刘宋进行报复性攻击,遂揭开了450年宋魏大规模战事的序幕。(关于此次战役,可参考图10)这一年度宋魏战争的特点是:

第一,投入兵力规模巨大,双方几乎都是倾国动员。

第二,地域广。战场自黄河直至长江,从东线的泗水流域到中线的汝水、颖水流域,再到西线的陕城—潼关方向,都有激烈战事。

图10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攻魏和魏军反攻示意图

第三,南北双方选择战机的季节阶段性非常明显。年初的春季是北魏的进攻阶段;夏季,宋军转入反攻;到秋冬季,则是魏军的更大规模反攻。一年之中,战局因时令分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正月,拓跋焘率兵渡过黄河,先到洛阳巡视。二月,他对刘宋方面“声云猎于梁川”[11]。刘义隆判断魏军可能会有骚扰攻势,遂要求淮北边戍“小寇至,则坚守拒之;大众来,则拔民户归寿阳”[12]。但魏军的行军非常迅速。二月三日(甲午),拓跋焘尚在做游猎姿态,[13]二十日(辛亥),魏军已经突入刘宋境内。关于魏军数量,《宋书·索虏传》称“焘自率步骑十万寇汝南”,此数字大致不误。宋军边防戍所来不及做出反应。汝水、颖水流域诸郡县相继失守。只有汝水之滨的悬瓠城中有近千名士兵坚守,寿阳宋军主力慑于魏军威势,不敢前往救援。[14]魏军一面分兵劫掠周边郡县,一面围攻悬瓠,采用了架设高楼射箭、用虾蟆车运土填堑、冲车撞击城墙等攻城战术,甚至熔毁佛像制造大钩,“施之冲车端,以牵楼堞”,并搭人梯(肉薄)强行爬城,[15]但都被守城宋军击退。魏军围城共四十二天,进入四月之后,刘义隆派出的增援军队即将抵达,拓跋焘遂下令撤退,450年宋魏第一阶段战事结束。

在这一阶段战事中,北魏常备军数量多且机动性强,优势非常明显,能在宋军进行备战之前迅速展开攻势。当宋军集结向战场开进时,魏军已掳掠了大量人口撤军。另外,此次魏军的攻势比较集中,只局限在淮河中游以北,刘宋所谓“淮西六郡”地区。[16]但拓跋焘此次并未有向南推进边界的全盘计划,只是准备进行一次劫掠作战,所以战事开始时间较晚,且悬瓠临近淮河入夏较早,使得魏军未能克城而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