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短命的和平(第3/3页)

看看变化的部分,原中军佐荀庚去世,儿子荀偃接班,栾书直接给安排了上军佐;原下军帅赵旃去世,郤犨破格担任新军帅。

“此次出兵,就是要跟楚国人见个高低。”在出师动员大会上,栾书直接把目标说了出来。其实不说大家也能看出来,小小郑国根本用不了四军。

相应的,栾书作了具体安排:晋厉公亲自前往督阵,八卿中,除荀罂留守之外,郤犨前往卫国和齐国请求两国出兵援助,其余六卿,全部随同出征。此外,栾书的儿子栾黡被派往鲁国请求出兵。

一切安排妥当,晋厉公五年四月十二日,晋军出发了。

晋军出发的消息很传快到了郑国,郑成公立即派大夫姚句耳前往楚国求救。

“来吧,谁怕谁?”楚共王没有犹豫,下令出兵。或许,这就是他期盼的那一天。

楚军同样是全军出动,楚共王亲自压阵,中军由司马子反率领,左军由令尹子重率领,右军由将军子辛率领。

楚国三军浩浩荡荡北上。

大军路过申地,经过申叔时的家,这时候申叔时已经离休在家。子反一向尊敬申叔时,知道他是楚国最有学问的人,因此专门上门请教。

“申老师,您看我们这次出兵的结果会怎样?”子反问。

申叔时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大堆道理,简要来说,实际上就是几句话:“我们不讲信用,破坏世界和平,失道寡助。将军啊,你就尽力吧,反正我是再也见不到你了。”

子反听得发愣,十分郁闷地走了。

其实,不仅申叔时认为楚军要败,姚句耳也同样不看好楚军。因为与晋军相比,楚军行动迅速,但是军容不整,遇上强敌,很容易自乱阵脚。

毫无疑问,双方都动员了全部主力,大战实际上已经不可避免。

【非主流】

在双方军队遭遇之前,来看看背景材料。

与前两次战争不同的是,这一次双方都拿出了家底,双方国君第一次双双上阵,应了当年子重“如果国君见面一定在战场”的预言。因此也可以说,这一次才是晋楚两国真正的较量。

与前两次战争不同的是,双方对于战争都缺乏准备,都是冲动之下做出的出兵决定。双方既没有先轸这样战神级的帅才,也没有楚庄王这样掌控全局的国君。也就是说,尽管是最高等级的较量,却一定不是最高水准的战争。

在各自的阵容中,同样也都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但是由于两国国君是主战派,因此主和派的呼声直接被忽略了。

楚军阵营,主和派的代表是子反,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与子重矛盾极深,担心被子重借题发挥。

晋军阵营,八卿中栾书和三郤都是主战派,韩厥、荀偃和荀罂随大流,主和派只有士燮一个人。

如果我们把双方的主战派说成是主流派,那么子反和士燮就是非主流。

任何时候,非主流都是不受欢迎的,即便真理往往掌握在非主流手中。

五月,晋军渡过黄河。这时候,楚国出兵的消息传来了。

“元帅,我看,咱们还是撤军吧。我们假装逃避楚军,这样晋国的忧患就可以舒缓。再说当霸主这样的事情,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还是等后面有能力的人来做吧。咱们就安安生生过日子,大家相安无事就好了。”非主流士燮劝栾书撤军。

栾书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了两个字:“不可。”

在内心里,栾书有些瞧不起士燮了。

五月二十八日,晋楚两军在郑国鄢陵(今河南鄢陵县)遭遇。

“我看,我们还是撤吧。”前敌会议上,士燮又提出建议。

栾书瞪了他一眼,没理他。栾书没理他,不等于没人理他。

“老士,太弱了吧?当年韩之战,惠公被秦国人活捉;萁之战,先轸阵亡;邲之战,晋军被楚庄王击败。这三场大战,都是晋国的耻辱。如果我们再躲避楚国人,又是增加我们的耻辱。”八卿里排名第八的郤至大声呵斥排名第二的士燮,语气十分严厉。

没有人同情士燮。

士燮不说话了,等到会议结束。士燮找了一块没人的地方,自言自语:“当初跟外国打仗,那是因为齐、楚、狄、秦都是强国,不跟他们打,就要受欺负。如今齐、秦、狄都不是我们的对手,只剩下一个楚国跟我们抗衡而已。自古以来,只有圣人能够既没有外患也没有内忧,我们都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然有内忧。为什么不留下楚国这个外患呢?”

士燮的话有道理吗?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说,不仅有道理,而且是非常有道理。如果有外患,内部就会团结;如果没有外患,内部权力斗争就会升级。

管子曾经说过:“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士燮的原话是:“外宁必有内忧。”

士燮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在这个时候说出来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士燮的出发点是想遏制国内权力斗争,却一不留神让自己卷进了权力斗争。就因为他的几次建议,晋厉公、栾书、三郤都开始不喜欢他。从这个角度说,士燮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与韩厥相比,他差得很远。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二十一条:尽量避免成为非主流,如果不幸成为非主流,尽量不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