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一章 犀利哥战术(第3/3页)

其实,夫差的性格很像伍子胥,很强硬,很有韧性。可是,两个这样性格的人,是绝对不会相互欣赏的。

伯嚭当上了太宰,伍子胥很不高兴,他对夫差很有看法。当然,对伯嚭也有看法。

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夫差要给父亲报仇了。

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南下,越军无法抵挡,因此吴军一直杀到了越国会稽附近的夫椒(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在这里,吴越两军再次决战。

两军决战,还是吴军齐整越军杂乱。不过这一次,吴国人没有给越国人捣乱的机会。

吴王夫差下令,布阵之后,全体向后转,管你越国人表演什么,你就是大变活人,我这里也看不见。之后三通战鼓,转身冲锋。

这下,越王勾践没脾气了。

吴军集团作战,战斗力极强,正面进攻,侧面包抄;而越军杂乱无章,指挥不灵,根本不是吴军的对手。一仗下来,越军除了被歼的士卒之外,其余四处奔逃,不见踪影。大将灵姑浮战死,越王勾践拼命逃回。但是,都城诸暨城小难守,勾践只能退守会稽山。这个时候,手下只剩下五千士卒。

吴军随后追到,屯兵会稽山下。

山下,吴军三万;山上,越军五千。

要守,恐怕守不了多久;要投降,可是越国人从来就不投降。

怎么办?越王勾践这叫一个愁。

下山决战,越王勾践知道那绝对就是送死。可是就这么熬,也确实不是办法。

“投降吧。”大夫文种建议,文种不是越国人,而是楚国人。这些年来勾践也在招贤纳士,因此从楚国还是有些人来投奔。

“这,我们越国人不投降的,死就死了。”勾践不同意。

“投降吧。”大夫范蠡也这么劝他,范蠡也不是越国人,也是楚国人,晋国裔楚国人。范蠡的父亲原本是晋国范家的人,因为只是旁支,在晋国混得没有前途,看到范家的架势,知道范家没什么好结果,于是就到了楚国。到范蠡长大,看看在楚国也混不出个模样来,就去了吴国,可是在吴国也不好混,前几年知道越国招贤,就来到了越国。

对文种和范蠡这两个国际人才,勾践一向非常看重。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超吴赶楚撵齐鲁,就靠这哥俩了。

“投降?”看见范蠡也劝他投降,勾践没有刚才那么坚决了。

看来,投降是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部分。

“对,投降,投降怕什么?当年周文王……”范蠡开始进行文明教育,讲述了几个从投降到崛起的故事,最后总结:“所以说,不挨骂,长不大;不投降,难称王。”

勾践听得似懂非懂,懵懵懂懂,但是他听明白了一件事:投降,今后还有机会;不投降,就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