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王良和伯乐(第3/3页)

王良驾驶技术高超,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对马的认识十分高深,什么马有多大能耐,怎样使用最合适,他心里清清楚楚。

由于相马属于一个技术活,而王良在这个行当鹤立鸡群,因此但凡说到相马的时候,人们就不敢直呼其名,而用他的字来尊称他。所以,说到相马,王良就要改称伯乐了。

伯乐相马,历来有些传说。

有一次,伯乐驾车从邯郸到晋阳,翻越太行山。上山的时候,恰好前面有一个商队用马车拉着货,其中的一匹马喘着粗气,迈步艰难。

“主公,那是一匹千里马。”伯乐指给赵简子看。

“怎么会,那么瘦,而且气喘吁吁,都快走不动了。”

“千里马步伐有力,速度快,但是耐力不是它的长处。所以,千里马在疆场驰骋,出类拔萃,但用来拉车,还不如驽马。主公要是不信,咱们不妨换了他这匹马,回去看看。”伯乐解释,并且提出建议。

赵简子同意了,他想看看伯乐的眼光到底怎样。

伯乐停了车,来到那匹马的身边,轻轻地抚摸它的鬃毛,那匹马突然像遇到了主人一样精神大振,昂起头来大声嘶鸣。

现在,伯乐更加相信这就是一匹千里马。赵简子这边有多余的马,伯乐就挑了一匹很健硕的马与商人交换这匹千里马。商人非常高兴,以为自己无缘无故赚了一笔。不过,对于商人来说,这样的交换确实是合算的。

到了晋阳,伯乐开始精心喂养这匹马,一个月之后,当他套上这匹马为赵简子驾车的时候,赵简子吃惊得合不拢嘴。

千里马,启动有力,速度快而且跑起来非常平稳。

“伯乐,牛。”赵简子又服了。

从那之后,伯乐相马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伯乐相马的名声之大,以至于战国时代的名士们常常借用伯乐或者编造伯乐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道理,这里略说一二。

《战国策》中,苏秦的弟弟苏代要请淳于髡(音昆,古时剃去男子的头发,为一种刑罚)把自己引荐给燕王,于是讲了一个伯乐的故事。

一个人有一匹好马要卖,可是在市场上站了三天,竟然无人问津。于是,这个人就来找伯乐。

“伯乐先生,帮个忙吧,我有一匹好马在市场要卖,可是没人识货。您看您能不能明天去一趟,不用您说一句话,只要您围着我的马转三圈,走的时候再回头看一眼,就行了。不白帮忙,我把明天上午卖别的马的收入都给您。”卖马的人说。

伯乐这时候已经退居二线了,整天没事干也闲着,这走走秀就能挣钱的事情,不干白不干,于是答应下来。

第二天上午,伯乐来到了马市,立即引起轰动,谁不认识伯乐啊?

伯乐看见那个卖马的人和他的好马,那确实是一匹好马。伯乐来到了马的身边,上上下下转着圈看,整整转了三圈,然后笑了笑,这笑一笑,算是送的。

之后,伯乐走开了,走不远,再回头来看那匹马,又点了点头,这点头也是送的。

伯乐一走,那匹好马立即就被人们围上了。

“好马,真是好马啊。”大家不住口地夸奖,伯乐看好的马,怎么可能不是好马?

卖马人在一旁偷偷地笑,看来这个商业策划是成功的。

“多少钱?我买了。”有人出价。

“我买。”有人竞价。

卖马人最后以原本心理价位十倍的价格卖掉了这匹马。

现在的明星代言产品,祖师爷就是伯乐了。

在《韩非子》里,韩非也讲了伯乐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两个人来拜伯乐为师,都交了很多学费,而且都有熟人引荐。伯乐喜欢其中的一个,讨厌另一个。

“你的天分高,教你相千里马,怎样?”伯乐问他讨厌的人。

“好啊好啊,顶尖技术啊。”讨厌的人很高兴。

“你家境一般,学学怎样相驽马就行了。”伯乐对他喜欢的人说。什么是驽马?就是耐力好,但是速度不快的马。

“那,好吧。”喜欢的人有点不愿意,可是也只能这样了。

学业完成之后,学相千里马的人生意冷清。原因很简单,千里马固然好,可是用途不大而且费用昂贵。就算偶尔有个把主顾,可是要找千里马又谈何容易?相反,学相驽马的人生意红火,做生意的人都来找他看马。

所以,学些实实在在的本事比学那些看上去高深,实际上很少能用到的知识更实惠。

相传,伯乐还有专业书籍留下来,主要是相马和马医方面。传说有《伯乐相马经》、《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传世,不过如今都已经失传。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就是说有人拿着伯乐的《伯乐相马经》去相马,结果相出来的却是劣马。这个成语比喻死读书本,不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