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第3/3页)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讲述了自然、道和天地,或者说讲述了宇宙和地球。但是,恰恰在对于人的讲述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道家讲了几千年的无为而治,结果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那不符合人性。

《说苑》里有一个邓析的故事,说是邓析游学到了卫国,看见五个卫国农民用瓦罐从井里打水,然后用来浇灌韭菜地,一天下来只能浇一块地。邓析就教他们说做一个杠杆在井口,后重前轻,这样取水就轻松而高效多了,一天能够浇灌上百块地。

“不好,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说:‘机械有它的好处,必定也有它的坏处。’我们不是不会造机械,我们只是不愿意制造而已。您请走吧,我们还是一心一意背水,不想改变。”让邓析没想到的是,农夫们竟然拒绝了他的合理建议。

“为什么呢?”邓析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农夫们不肯改变呢?

一直到回到郑国,邓析还没有想通,整天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老师,您怎么了?”学生们觉得很奇怪,从来没见老师这么痛苦过。

邓析把农夫的故事告诉了大家。

“一定是他们冒犯了老师,我们去卫国打丫的,给老师出气。”学生们纷纷表示。

就在这个时候,邓析眼前一亮,他突然想通了。

“算了,我想通了,他们就是传说的圣人了,可以请他们出来治理国家的。”邓析说。

邓析为什么这样说?五个农民怎么就成了圣人?学生们都很奇怪地看着他。

“想想看,按照现在的办法,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活干,最终也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可是,如果用了机械,他们早早把活干完,剩下的时间干什么?人闲着就会产生欲望,产生欲望就会去想办法获得,于是就会坑蒙拐骗进行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而安心地闲下来,他们就会习惯于闲暇,到了农忙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适应,就会耽误农时。所以,无论怎样,改变都是没有好处的。想想看,当初周朝建立的时候,土地的产出仅仅够大家吃饱的,衣服仅仅够大家穿的,人们早出晚归也不过刚刚好把事情做完,那时候天下多么太平。后来,人口多了,土地多了,产出多了,财富有多余了,时间有闲暇了,可是争夺就开始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内部的争夺不断,人们哪有一天安生日子过?”邓析给大家分析。

邓析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说清静无为。

可是,邓析所说的这五个圣人,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傻子。事实上他们就是傻子,因为你们不用机械,别人会用,一旦大家都用了,你们迟早会被饿死的。

所以清静无为听起来不错,但是违背了人性,根本无法实现。

从《道德经》的角度,鼓吹愚民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是傻瓜,就接近于天地万物了,这个世界就是最清平的,人可以活很长而且没有痛苦。但是,那是人类所要的生活吗?

老子知道,人类的欲望最终将摧毁人类。只有道可以让人类长存。但是,老子没有明白的是,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人类产生。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开得越狂野越刺激,车报废得就越早。老子的意思是,汽车放在车库里不用,就能长久地保持完好。可是,汽车不就是拿来用的吗?如果不用,汽车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人类不追逐欲望和利益,人类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崇高的。但是,道并不适用于人。人不是天地,人是渺小的短暂的,就像火和电,来得快去得也快,追求的是瞬间的亮度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欲望是出于自然,与道处于相同的层次,只能法自然而不能法道。而自然规律是什么,人并不知道,所以顺其自然就是法自然了。

所以,以老子的道来说,用到单个的人身上往往是不现实的,而用到越大的单位,也就是越接近于天地运行规律的单位,也就越有道理。譬如,老子说“知足常足”,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世界就不能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因为不知足才有了各种创造。但是,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点却很正确,譬如美国宪法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换个角度说,老子的道理适用于宏观,不适用于微观。适用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但是不适用于社会中的个体。

《道德经》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看似有理,实际上未必有理。譬如知足常足、自胜者强、报怨以德、上善若水等等,其本源都是无为。

从中举个例子,来看看知足常足,这句话现在转换为成语“知足常乐”。眼下炒股成风,亏多赚少。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太贪的缘故,如果知足常足,少赚点就出来,就不会被套或者亏钱。

说起来,似乎知足常足在这里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知足常足,他根本就不会去炒股。知足常足,有时候等同于守株待兔了。

股市中,确实有高手急流勇退,不追高不逐暴利,有人说这就是知足常足。其实不然,这样的高手通常都是股海中浸淫多年,有了许多经验教训,掌握了股市规律,掌握了股市的“道”,懂得何时退出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人,怎么是知足的人呢?他们这一次的退出,是为了下一次的进入。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可以知足,老人。

一个理论之所以高深,往往就因为这个理论怎么也实现不了。

【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不过,道教不等同于道学。

春秋时期的人物中,除了老子被尊为道教教祖之外,太子晋和师旷也都被奉为道教神灵。除了他们,还有两个人。

当初周公的三儿子茅叔被封在茅(今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就是茅姓的始祖之一。春秋末期,茅国被邹国所灭。茅国君主并不伤心痛苦,而是兴高采烈,大呼“脱烦也”,然后带着家人进山学道去了。后来道成,骑龙升天,成为道教中最离奇的先祖之一,被道家典籍称作“茅君”。

还有一位是苌弘,是周朝的大臣,刘文公的心腹谋士,能力很强。后来晋国内乱,范家和中行家被赶走,因为刘家和范家是世代姻亲,赵简子十分讨厌刘家,迁怒于苌弘,威胁刘文公除掉苌弘。刘文公无奈,只得杀了苌弘。苌弘被杀的时候怨气冲天,感动了上帝,血落在地上都化为碧玉,尸体也随即不见,飞升为神仙。苌弘化碧,这是道教中的著名传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