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三好学生之死(第2/3页)

于是,不等孔子来说,子贡和冉有牵头,决定大家集资厚葬颜回。

“子贡啊,葬礼恰当就行了,不要厚葬了。”孔子劝子贡,不希望大家破费太多。

“老师,您就别管了。”子贡把事情都揽了下来,不想让老师为这个事情太操劳。

结果,子贡还是厚葬了颜回,包括用了椁。

“唉,颜回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可是却不能像我儿子一样下葬。这个事情不怪我,都是他的兄弟们操办的啊。”孔子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结果,他还是觉得这样的葬礼不够恰当。

按《论语》。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圣人还是腐儒?】

颜回,后来的历史认为他是孔子最欣赏也是最喜欢的学生,事实上可能也是。

在颜回死后,鲁哀公和季康子曾经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当然是颜回了,不会迁怒于别人,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推诿,不幸的是夭折了。现在呢,再也找不到颜回这么好学的了。”

按《论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按《论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孔子对颜回的赞扬超过对任何人的赞扬,且看看《论语》中怎样说。

孔子说:“颜回的心中能够长久地保持仁德,别的人只不过偶尔想一想而已。”

按《论语》。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上课听讲从来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按《论语》。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孔子说:“真是死得可惜啊,我只看见他进步,没有见他停留过啊。”

按《论语》。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认为自己不如颜回,前面已经有过引述,这里不妨再引述一遍。

按《论语》。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弟如也。吾与汝弟如也。”

孔子真的认为自己不如颜回吗?应该是真的,而且,颜回确实比孔子更纯粹更不功利。来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记载。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知者怎样?仁者怎样?”

子路的回答是:“知者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

“嗯,你就算个士了。”孔子说,尽管子路品位不高,可是至少还算有想法。同样的问题,问子贡。

子贡的回答是:“知者洞察别人,仁者爱别人。”

“嗯,你就算是士里的君子了。”孔子说,子贡显然比子路要高明了。

同样的问题,问颜回。

颜回的回答是:“知者了解自己,仁者爱自己。”

“嗯,你就是高明的君子了。”孔子说,颜回的回答超出了孔子的最佳答案。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子路的回答说明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他的目的自然是做官。

子贡的回答说明他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从中找出规律去适应和利用,自然,他的目标是经商,了解别人了解市场,在商战中获胜。

颜回的回答说明他并不关注外部世界,而只关心自己的想法。因此,颜回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只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却不关心这个世界现在是怎样,以及怎样改变这个世界。

从理想来说,当然是颜回最高子路最低:子路不追求自由,子贡追求身体的自由,而颜回追求思想的自由。

另一个角度说,子路是俗人,子贡是贤人,颜回是圣人。

那么,孔子自己怎样回答同样的问题呢?

孔子在回答樊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此外,孔子还说过“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按《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境界基本上与子贡相当。也就是说,确实达不到颜回的境界。

可是,就是颜回这个比孔子境界还要高的人,对孔子的学说却没有多少贡献。说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却有足够证据说明这一点。

“颜回对我没有什么帮助啊,只要我说的话他都喜欢,从来没有过疑问和反驳啊。”孔子这么说,觉得颜回对自己没有什么启发。

按《论语》。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事实上,整部论语,提到颜回的仅仅二十一条,这与他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相去甚远。相比较,子贡有三十八条,子路有三十九条。就是这二十一条,颜回提问的仅仅两条,没有一条与孔子有不同意见的。与子路的直言不讳和子贡的拐着弯质疑相比,颜回真是没有什么贡献。

基本上,颜回就是一个三好学生,永远听老师话的三好学生。或者说,就是个书呆子,或者说是腐儒。贤是贤了,可是也确实没有什么用途。他永远在精神层面上说话,永远活在自己的梦想中。

颜回对孔子无限崇拜,比孔子本人更坚信孔子的话。

颜回曾经这样说过:“对于老师,仰望他看不到顶,钻研他深不可测。看着他在前面,突然他又到了后面。老师总是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前进。用知识来陶冶我们,用礼法来约束我们,真是让人学习起来欲罢不能。我已经竭尽了全力,大道似乎就在前面,我虽然想要追随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按《论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循循善诱,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欲罢不能,这个成语也出于这里。

虽然这段话说明了颜回对孔子的崇拜,可是也确实说明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些找不到方向。

其实,对于颜回的弱点,孔子非常清楚。

有一次,孔子和子夏聊天,说起了子夏的师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