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第4/4页)

1985 年 2 月 7 日,《纽约时报》报道了路特格斯大学(纽瓦克校区)的查尔斯·派因教授被议会命名为“年度杰出教授”,以鼓励他在支持和发展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解释他为何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影响时,派因教授说:“我有一些常用的把戏,如果我的板书已经到了黑板边缘,我会继续在墙上写,学生们总是会哄堂大笑。我展示玻璃分子怎样运动的方法是跑向一面墙,然后从墙上弹回来,跑向另一面墙。”他的学生也许还太年轻,没有看过詹姆斯·卡格尼在《胜利之歌》中关于“分子运动”的表演。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唐纳德·奥康纳在《雨中曲》中也模仿过这样的表演。但据我所知,用在教室里这是第二次:黑格尔曾用这种方法来论证过辩证法。

宾夕法尼亚州门诺教派中的严紧派一直生活在美国文化的主流之外。他们的宗教反对膜拜图像,也就是说他们是不允许看电影或拍照片的。但显然他们的宗教没有禁止他们观看其中有他们自己图像的电影。1984 年的夏天,派拉蒙电影公司的演职人员到达兰卡斯特镇拍摄电影《目击者》,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侦探(哈里森·福特扮演)爱上一个严紧派女孩的故事。虽然当地的教会警告居民不要干涉电影的拍摄,但有些焊工还是一做完手上的活就跑到拍片现场看热闹。一些虔诚的教徒躲在远处的草丛里,用望远镜看拍戏。一个严紧派妇女说:“我们在报纸上了解这部电影的情况,孩子们还把哈里森的照片剪下来。”她补充说:“但他们并不是对哈里森本人感兴趣。有人告诉我们哈里森在《星球大战》中扮演过角色,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7]

1984 年的冬天,《官方录像杂志》上出现了一幅整页的关于“创世记计划”的广告。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把《圣经》改编成一系列的电影。最后的成果将被定名为“新媒介圣经”,由 225 小时的电影组成,耗资达 2.5 亿美元。曾执导过《周末狂热》和《油脂》的约翰·海曼是最热心于这个计划的导演之一,他说:“我被《圣经》迷住了。”在《屋顶上的提琴手》中以扮演特维耶成名的以色列演员托波尔将扮演亚伯拉罕的角色。广告中没有提扮演上帝的候选人,但考虑到制片人的背景,有人说这个角色非约翰·特拉沃尔塔莫属。

耶鲁大学在 1983 年的学位授予典礼上颁发了几个荣誉学位,其中有一个是颁给特丽莎嬷嬷[8]的。在她和其他几个人道主义者及学者接受学位时,观众的掌声热情但很节制,甚至透出一丝不耐烦,因为他们想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仍在后台等待露面的那个人。当主持人宣布她的杰出贡献时,很多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座位涌向台前,想要离那位伟大的女性近一点。在梅丽尔·斯特里普[9]的名字被宣读出来后,观众发出的巨大欢呼声足以吵醒纽黑文[10]的死人。一个出席过给鲍伯·霍普颁发荣誉博士学位的人说,斯特里普博士得到的掌声远远超过了霍普博士。因为深知如何取悦观众,耶鲁大学的领导人还邀请了著名脱口秀主持人迪克·卡威特为下一届典礼致开幕词。

在当今的所有总统竞选中,两个竞选人都会在电视上进行所谓的“辩论”,但这些辩论与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根本无法同日而语,甚至根本不算是什么辩论。每个竞选人有五分钟时间回答诸如“你对中美洲将采取什么政策”这样的问题,然后他的对手可以作一分钟的反驳。在这种情况下,复杂的措辞、充分的证据和逻辑都派不上用场,有时候连句法也被丢到一边。但这并没有关系,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擅长的。辩论后的综述通常避免对竞选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因为确实也没什么可以评论的。这样的辩论就像是拳击比赛,关键的问题是“谁打倒了谁”,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取决于竞选人的“风格”——他们的外表如何,他们的眼神如何,他们怎样微笑,怎样说俏皮话。当年里根总统在与弗里茨的第二场辩论中,里根总统在被问到他的年龄时说了一句极精彩的俏皮话,结果第二天有好几家报纸都透露里根用他的笑话击败了他的对手弗里茨。由此可见,自由世界的领导人是电视时代的人民选择的。

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大家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欧文·伯林有一首著名的歌,只要他改掉歌名中的一个词,他就会成为像奥尔德斯·赫胥黎那样的先知。他应该这样写: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11]

[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2] 1984 年 7 月 20 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国家广播电视部门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签订合约,在中国播放 64 小时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他们很快还要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及美国广播公司签订合约。

[3] 拉普人(Lapps),即萨阿米人(Saamis),从事放牧、养驯鹿,部分从事渔猎。

[4] 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 1928—),美国作家。由于在反对暴力镇压和种族歧视方面做出的贡献,1986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5] 爱尔兰戏剧家和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剧本为《等待戈多》,196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 这个故事被几家报纸同时刊登,其中包括 1983 年 2 月 24 日的《威斯康星州日报》,第 4 版,第 2 页。

[7] 引自 1984 年 6 月 7 日的《纽约时报》,A 版,第 20 页。

[8] 特丽莎嬷嬷(Mother Teresa,1910—),印度慈善工作者。曾先后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基金会奖金、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金和 1979 年诺贝尔和平奖。

[9]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1949—),美国女演员,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被认为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女演员。

[10] 耶鲁大学所在地。

[11] 这首歌的原歌名是“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没有哪个行业能像娱乐业),本文作者将歌名改为“There's No Business But Show Business”(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