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蒸汽压路机(第2/5页)

康拉德根据一个含糊带过、从未获正式认可的条件——毛奇会在战争头几天为东部战线出点力,或许是十二个师——同意独自力撑。事实上,不讲清楚一直是自一八九一年施里芬担任德国参谋总长以来奥、德军事关系的基调。他之前的德军参谋总长都和奥地利人毫无保留地合作;相对地,施里芬以对奥有所提防著称。他不相信奥匈帝国能守住德国机密,也从不相信奥匈帝国会信守承诺攻打俄国。一九〇六年接替施里芬之位的毛奇,承继这一对奥有所猜忌的心态,在与奥地利人沟通时总是不把话讲清楚。一九一四年五月,他似乎同意联合进攻,保证德国会派第八集团军与从加利西亚出击的一支兵力更大上许多的奥匈帝国军队,在彼此保有很大自主性的情况下共同出击。第八集团军只是德国支援的先头部队,待于西线击败英法军后,会在合理的时间内接着派大军到东线。

康拉德对德国人的提防,至少和德国人对他的提防一样深,常在文件上盖上“勿让德国参谋部知晓”的印子,但出于十足的误判,他欣喜于德国含糊的保证。[10]他相信他能面面俱到,事事兼顾:既尽到他所该尽吃力不讨好的抗俄职责,把大部分的抗俄重任丢给德国人去背,同时仍拿下打败塞尔维亚的光荣胜利。康拉德知道下一场战争会在巴尔干半岛爆发,所以无意把哈布斯堡军队运到到处是尘土的波兰、乌克兰,打得不到掌声的守势作战,拿掉对塞尔维亚人的套锁。一九一三年一月他就稍稍透露他的看法,当时他告诉毛奇,巴尔干危机中“俄国无法预料的态度”,可能促使他视每天情势的变化临时决定他的因应对策。[11]毛奇未要康拉德具体说明那一令人惊愕的主张,康拉德则于一九一四年春(在未告知德国人的情况下)开始这种没有预定计划的即兴作为。他未把他运到加利西亚的部队推进到俄国边界,摆出奥匈帝国欲入侵俄属波兰的威胁姿态,借以减轻德国所受的压力,反倒决定把那些部队调到遥远南边的桑(San)河、德涅斯特(Dniester)河边——在那里他们可以置身要塞内和河川后面,安全无虞——以便在等待已久的战争终于爆发时更快击败塞尔维亚。

这当然与德国人所认定他们已和康拉德谈妥的方案背道而驰。事实上,一九〇九年康拉德向毛奇提出类似于此的建议时,这位德国参谋总长怒不可遏,指出若奥德击败俄国,“塞尔维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12]换句话说,德国人认为奥地利人该在布格河边,而非德里纳河边,来决定塞尔维亚的命运。

但就在一九一四年七月与俄国开战的可能性更高时,康拉德仍希望在加利西亚维持其安全、不具威胁性的部署态势,以为击败塞尔维亚争取时间。事实上,他正悄悄将四成的哈布斯堡兵力派去打塞尔维亚。[13]七月三十日,也就是俄国开始其“局部动员”(一百一十万兵力)两天后,康拉德告诉其铁路计划主任约翰·史特劳布上校,即使与俄国开战在即,他仍希望让第二梯队专门用于应对塞尔维亚战事。康拉德甚至在那一天下令紧急修改作战计划。照理在第二梯队要开赴的地点明确下达之前,第二梯队应在兵营里待命,腾出铁路以便将第一梯队快速运送到加利西亚,将巴尔干最小兵力群运到塞尔维亚边境,但此刻康拉德要惊讶不已的史特劳布把第二梯队立即运到塞尔维亚。他甚至从第一梯队抽走一个军,要史特劳布想办法将它也运到塞尔维亚。[14]

柏林对康拉德的自行其是更为震惊。由于俄国已开始总动员,德皇于七月三十一日打电报给弗朗茨·约瑟夫,要他勿“同时进攻塞尔维亚,以免分散你的主力”。毛奇对施里芬计划(迅速击败法国,然后从容击溃俄国)深信不疑,因而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宣布,德国独立对俄作战的计划,将不再纳入考虑甚至更新。这虽然愚蠢且不负责任,但此刻要奥地利全力应付东线战事的需要还是一样强烈。俄罗斯虽然人多,部队却是部署在欧洲最大湿地区的前面——从白俄罗斯绵延到乌克兰的普里佩特(Pripet)河草原湿地、林间湿地、洪泛区。“集中全力对付俄罗斯,”毛奇从柏林吩咐康拉德,“把(俄罗斯人)赶进普里佩特河湿地,把他们淹死在那里。”[15]

史特劳布上校也抗议运兵到塞尔维亚之事太急迫(他判定“技术上不可行”),要求“宽限数日”,以复位大批火车与四轮马拉货车的行进路线。[16]斐迪南大公遇刺后已浪费掉一个月,但此刻康拉德还是同意再浪费一星期。他于七月三十一日宣布奥匈帝国对俄动员,但指定于八月四日开始动员。直到八月二日,他才开始与他的集团军司令官会晤。时间越来越急迫,奥地利与敌一战的气势逐渐消竭,奥国还在慢慢来。

在七月三十一日正午俄、德宣布总动员时,康拉德已排定将他一半的兵力运到塞尔维亚,以便与一巴尔干小国交手,从而陷入一完全可预料到的困境。一如以往,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完全在状况外。他向德皇保证,他会把他“大部分”军队调去对付俄国,但一如在大部分事物上所见,他完全不清楚细部运作。德国人则不然——认定第二梯队该在加利西亚稳住奥地利阵地的右翼——因此,当康拉德的真正计划慢慢揭露,显示与他于五月时和毛奇似乎约定的方案背道而驰时,德国人大吃一惊。出现这样的差池,德国人当然也要负部分责任。德国驻维也纳武官八月一日惊愕地发现,尽管一九〇八年起国际危机接二连三,毛奇和康拉德却从未在“如何协调对俄作战”上达成一致意见。事实上,双方未敲定任何“密切协议”,只有粗略的口头协议。[17]

康拉德刚若无其事地告诉他的各军军长,“尽管俄国介入,但所有指示仍然有效”,这时却又致电一脸惊讶的史特劳布上校,问是否“能把列为首务的巴尔干动员改为俄罗斯动员”。不好意思的康拉德,问的是能否把他于星期四下令运到塞尔维亚的五个军,改于星期五运到加利西亚。史特劳布吓得往后退;他辖下有一百四十列火车每天行驶在通往加利西亚的七条路线上和通往巴尔干半岛的四条路线上。[18]他整夜不眠不休执行康拉德先前的运输更动指示,已让载了第二梯队头几批部队的一百三十二列运兵火车驶往塞尔维亚。要撤销最近的操作,几乎不可能;刚从达尔马提亚度假回来的史特劳布表示,若一定要这么做,“火车运行会乱掉,出了事,我承担不起”。即使能把火车止住,要它们驶回车站,康拉德也知道,要部队如此离谱地调头,已然低落的士气会落得更低。参谋部“俄罗斯群”的主任埃米尔·拉岑霍弗(Emil Ratzenhofer)少校指出,第二梯队继续既定行程,不只可以省去因矛盾命令而火药味十足的电报往返,也可以让部队斗志不致受损:“我们担心士气、政治、纪律方面的损害;若要他们调头,士兵对他们领导人之专业职能的信心会受挫。”[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