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德意志领土与德意志人民(第2/2页)

对很多1989年之前到过德国的游客来说,很难想象没有那个划分两德最明显的特征,即严防死守的两德边境线。这条边境线从波罗的海延伸到德国南部和捷克的边境,不仅将德国一分为二,更是将欧洲也划分成了东欧与西欧,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民主集中制与自由民主——它象征着20世纪后半叶的国际分歧。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铁幕”。两德边境不仅用一片无人之地隔开了曾经紧密相连的社会,将他们与自然腹地隔绝,还将先前宏伟的大都市——柏林,历史上既是普鲁士王国和帝国的首都,也是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首都,1990年以后是现在德国的首都——从正中心对半分开。当时,全副武装的士兵看守着两德之间有限的过境处,他们控制着交通,全力防范东德居民擅自离开。西柏林是不言而喻的资本主义城市,它在经济上依赖西德政府,并得到西德政府的大量补贴:这里到处是大型的购物商场、繁多的文化演出和国际会议中心,灯红酒绿,繁华热闹,艺术也得到了商业的赞助。这座建于帝国急剧扩张时期的城市,在20世纪初还是一个古老的贫民窟。20世纪80年代,这里不仅住着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工人阶级,还住着大量的外国“客籍工人”(guest workers),另外还有一批想过另一种生活的人群。除此之外,柏林也不可避免地被军事力量所渗透,毕竟它同时受到了四种力量的控制。即使西柏林有美丽的自然湖泊和森林,也同时存在无处不在的柏林墙。因为仅仅几码开外,越过城墙,就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如每个路标上都自豪地标示着的:“柏林,民主德国首都。”比起前几个世纪,这里的交通流量小了很多。东柏林将帝国时期古老的首都中心区域收入囊中。在这里,民主德国崭新的政府办公楼和批量建造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与曾经辉煌、现今颓败的政治文化中心分庭抗礼。尽管东德努力塑造与西德同样吸引人而又十分不同的形象,但在诸如亚历山大广场这样的现代区域中,其气息大多仍然是单调、灰暗而且过时的。两个柏林形成了两个极端,充分地体现和象征了它们所代表的两套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优点和缺点。

图1 20世纪80年代,从东柏林看亚历山大广场。远处,高耸的电视塔令圣母教堂显得越发矮小。左边是重建后的大教堂。正对着的是重建后的东德“共和国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原址为柏林城市宫(Royal Palace)。本书作者摄。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戏剧性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的剧变让“铁幕”开始破裂。1990年10月,经济和政治的压力促使两个不同体制的社会加快统一的进程。对于21世纪早期刚统一的德国的观察者来说,历史有了新的意义。正如这几个世纪以来的许多时期一样,德意志的民族特性、政治制度以及它在欧洲和世界的角色再次变得万众瞩目。不过,随着冷战的结束,结盟和对峙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伴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和新的冲突的出现,“德国问题”也应当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

最初的印象和观察就到此为止了。比起游客的粗浅印象,对德国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的系统了解,可以使读者收获更多。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也会有许多关于德国历史的方面被忽视、压缩、扭曲,或者干脆故意不提。下面,我们就要开始探索德国历史框架中的跌宕起伏,看它是如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德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