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第2/8页)

顺治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主峰南麓,始建于康熙元年九月,其规模从南至北达5公里多,占据了这里的中心至尊地位。按这种安排,顺治以后的诸帝后陵及妃园寝,都要以此为中心,即所谓《周礼》中“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葬法。孝庄要葬在这里,确实为玄烨出了难题,即在孝陵的左右两侧,无法安排孝庄陵寝。

玄烨选择了风水围墙之外的左侧为暂安奉殿,将孝庄陵寝与围墙内的陵寝划分成两个体系。但即使如此,若以孝陵为中心,其东南左侧位置仍低于孝陵的至尊地位,就不能说是一种孝道之举。再者,玄烨所说暂安奉殿之地,是一处毫无风水可言的平坦之地。

关于风水,专家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清代,众多陵寝均有龙脉、方向、砂山、案山、朝山、水脉等风水要素。以此看暂安奉殿的风水,除了方向坐北朝南之外,陵寝的其他风水要素均不具备。这里既无后靠、前照、近案、左右护砂等山脉,左右前后又无河水夹流;其地势南北高低一致,也不利于雨水的下泻。可以说“暂安奉殿无风水可言”。

在清陵营建之初,朝廷都要派出精通风水的大臣相度踏勘,写出详细的风水说帖上报皇帝。同时,要选择几处,皇帝细心地加以对照,选择十全十美的地点作为葬所,有时会因为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抛弃费尽心血选择的吉地,乾隆、雍正等诸帝无不如此,就连妃园寝福地的选择也是这样。作为大清至尊而备受崇敬的孝庄太后的葬地却如此将就,不得不使后人揣度议论。

为此,人们以昭西陵为依据,认为太后确实是下嫁了。

关于太后下嫁给睿亲王多尔衮的故事,史学界历来争论不休,就连史学家孟森先生在其专著里也论及此事。实际上,早期的满洲婚姻的确比较自由,“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母”。如果是丈夫死去,则“其家男子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后来,满洲的婚姻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步走入正轨,但这种收继婚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所以,如果太后出于种种目的,或政治的,或情欲的,而下嫁(或曾私通)并不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情,不过是这种事情出在皇家而有失脸面。加之后来多尔衮被论罪削爵,因而在皇家史书中此事隐匿不记。

那么,太后如果真的下嫁给多尔衮,就太后本身而言,她留下遗言不合葬昭陵,其心情可以理解。将陵寝建于遵化而不归沈阳,这么大的事情,都不是以懿旨的形式出现,而只由康熙帝在一次谕旨中顺便指出,那么,孝庄是否下过这道谕旨就值得怀疑。即使真的下过,孝庄出于面子上的原因,由皇帝下旨转述,或许是出于某种忌讳?就玄烨而言,祖母下嫁他人,固然不便合葬昭陵。但由于清廷并不承认下嫁实有其事,所以,将二人分葬,于理不通。况且,死于顺治六年的孝端文太后,已有祔葬昭陵的先例。这样,分葬等于给后人留下了话柄戓悬念。直至今天,这个悬念还没有真正解开。

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

清朝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皇后陵,其实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东陵是顺治帝的后妃墓地,位于孝陵东侧,内葬顺治皇帝的29位嫔御。

清东陵孝陵神道石像生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她的入宫,其实是孝庄一手促成的,而顺治帝并不喜欢她。后来,由于董鄂妃的进宫,孝惠章皇后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虽然有婆婆孝庄太后的极力维护,但还是被丈夫冷落了。顺治帝死去时,她年仅21岁,成了年轻的寡妇。可是,漂亮的她却从此时来运转,康熙帝一直很尊重她,尊其为嫡母,每次皇帝出巡,都会带上这位太后,以此为其消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后崩,终年77岁。

孝东陵里面还葬有顺治帝的其他妃嫔:7位妃子、4位福晋、17位格格。这些女子,大都很年轻就去世了。有汉女恪妃、以身殉主的贞妃、宫中待年的悼妃等。这些可怜的女子,一生默默无闻地侍奉皇帝,一般没有生育。空有美丽的容颜而没人欣赏,当皇帝死去时,那些深感前途无望的妃嫔便也只能孤独终老。

孝东陵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前马槽沟正中建三孔拱桥1座,西侧石平桥2座,一座为9孔,一座为3孔。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面阔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1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方城前神道两侧各有两行纵向宝顶,各14座,两侧共28座。神厨库位于三孔拱桥东侧。南墙外有井亭一座。孝东陵神道与孝陵神道相接。上述建筑的规制、功用均与孝陵的相同。

从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孝东陵比皇帝陵大为缩小,不建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亭、五孔拱桥、二柱门、哑巴院。三孔拱桥仅为一座,方城、明楼、宝顶的体量明显收小。孝东陵的规制为清朝后世皇后陵奠定了基础,成为后世效仿的蓝本。

由于孝东陵是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在规制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孝东陵未设下马牌。二是方城两侧未建面阔墙,因此也就没有宝城后院。三是妃嫔也随葬在内,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园寝的格局。四是大殿月台上未设铜鹿、铜鹤。这些不足,在后来营建其他皇后陵时,都得到了完善。

孝东陵有三个特点:一是宝顶不是横向排列,而是纵向排列,带有关外妃园寝遗风。二是孝东陵后院全部铺墁澄浆砖。三是孝东陵院落极为宽敞,即使皇帝陵也不能与它相比。

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这是针对孝陵而言的。因为它比孝陵建得晚,是新建的,面貌一新。这“新陵”并不是由朝廷正式命名的,是临时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入葬地宫,改称为“孝惠章皇后陵”,这个名称也不是正式名称,只使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二十一日,礼部专为孝惠章皇后的陵寝命名一事,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本章,说:“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候钦定。”康熙皇帝表示同意,挥笔朱批“是”。从此,孝惠章皇后的陵寝正式称为“孝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