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明主昏君 十七 内外鏖兵(第2/2页)

然而王敬则的手段并不高明,他在事先并没有准备充分、打好招呼的情况下,就打起了拥立萧嶷次子、南康王萧子恪为帝的旗号。还没联系上萧子恪,他就已经逃到了建康宫中,向明帝禀明了王敬则谋反的情况。明帝忙命张瓌率领三千士兵南下抵抗。(萧子恪的主动投诚算是功德无量。齐明帝原本已经与萧遥光密谋,想将高帝的孙辈全部斩草除根,包括萧子恪在内的萧嶷子辈都难逃活命,连棺材都准备好了。萧子恪通风报信使明帝发了一回“善心”,不再滥杀无辜。萧嶷诸子得以虎口脱险,保全了性命)

张瓌并不是什么很能打的人(能打的早被派到前线和魏军周旋了),更没有什么指挥才能,他手下的士兵一听到王敬则军队战鼓响起,顷刻间就散得无影无踪,张瓌本人也放弃吴郡,潜入民间躲藏。一时间对现状不满的老百姓都扛起竹竿,背起锄头,前来追随王敬则。王敬则的军队浩浩荡荡,渡过浙江(即钱塘江),竟有十几万之多——当然,里头真正有战斗力的大概还不到一万。

王敬则虽是高帝时代的老将,但充其量也就是窝里横。当明帝派出台城军队,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筑工事,与王敬则打持久战时,王敬则便吃了亏。朝廷军两面夹击,那些只为凑热闹而来的老百姓惊慌失措,乱军之中王敬则坠下坐骑,被后军将军崔恭祖一枪搠倒,死于非命。

王敬则反叛平息,齐明帝萧鸾也很快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把一个内忧外患的混乱齐国,甩给了他的太子萧宝卷。此时的北方战场上,齐、魏双方还在淮水边上的义阳(今河南信阳北)一带拉锯。

魏孝文帝闻听齐明帝驾崩,便下诏说“礼不伐丧”,全面退兵。而魏军真实的退兵理由,在我看来大致有三:第一,魏军大举南征已有一年多,取得了一定战果,再耗下去容易成为疲惫之师;第二,北面的高车部族不听调令,起兵叛乱,并打败了北魏前去平叛的军队,不可置之不理;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孝文帝本人长期在军中,也已积劳成疾,无力继续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