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归隋 二 关陇恩怨(第2/2页)

宇文泰一共有十三个儿子,成年已封爵的有六个,其中次子宇文震早死,实际只有五个儿子可能成为继承人。这五个儿子中,长子宁都公宇文毓二十三岁,德才兼备,但为侧室姚氏所生,是庶出,三子略阳公宇文觉是正室冯翊公主所生的独子,嫡子的地位不可动摇。问题是,鲜卑的传统自北魏建国以来,一向讲究立长立贤,而非立嫡;于情于理,宇文毓都要更合适一些。可一旦立了宇文毓,就难保独孤信不进入权力核心层,独孤信即便不对宇文氏不利,也绝不会允许宇文氏谋取拓跋魏国,这是宇文泰所不容忍的。

正当场面十分尴尬之际,尚书左仆射李远忽然跳了出来,大叫道:“自古立子以嫡不以长,略阳公身为嫡子,立为世子有何可疑?若是顾忌独孤信,请让我先斩了他!”说完,“唰”的一声拔刀而起,直奔独孤信。两旁的将领一时惊竦震动,不知所措。

宇文泰赶紧起身,出手制止李远,劝道:“什么大不了的事,至于动刀戈么?”

独孤信见状,也不敢再保持沉默了,上前解释说:“的确应立略阳公为世子,我毫无异议。”李远方才收起刀,退回一旁。众将纷纷表示李远所言极是,立宇文觉为继承人的事情就此确定下来。

事后,李远找独孤信道歉,说:“只因事关重大,才有冒犯之举,还望独孤公恕罪。”

独孤信心中气恼至极,只好淡淡附和道:“今日全赖李公,才得以定下大事!”

可见,宇文泰还在世时,他与独孤信的矛盾已经暴露无遗。这不是简简单单的私人恩怨,而是是否忠诚于魏室的路线问题。独孤信不甘心情愿看到魏国亡于宇文氏之手,但是在与宇文泰的明争暗斗中,特别是看到宇文泰的爪牙遍布朝野时,他却只能无奈接受“魏室不可复兴”这一连北魏宗室都已普遍接受的现实。

一方面,他不甘心情愿,赵贵来找他,他惺惺相惜,表示愿意参与;另一方面,他又明白即使杀了一个宇文护,也于事无补,所以又出手阻止赵贵举事。独孤信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极度矛盾。

相比之下,赵贵所代表的贺拔岳旧部本来就是割据军阀,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整个统治集团中的实际利益。令赵贵完全不能接受的是,面对宇文护专政,他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军事独立权。他受到了打击,必须立即反抗和报复。所以,他会急于要谋杀宇文护。

正是这种差别,致使赵贵和独孤信非但不能同心合力,反而互相掣肘,双双失败。不过,谋反事件所体现的两大派系矛盾依然存在,并贯穿于北周的二十多年历史之中,最终造成了宇文氏政权的灭亡,此乃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