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和防御原则(第4/4页)

[57] 项英:《关于战术问题的指示(1933年10月15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22页。

[58]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八章,第54页。

[59]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

[60] 华夫(李德):《论红军在堡垒主义下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3期,1934年4月20日。

[61] 林彪:《短促突击论》,《革命与战争》第6期,1934年7月。

[62]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给中央苏区的电报(1933年9月1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493页。

[63] 项英:《关于红三红五军团作战行动及任务的指示(1933年10月13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17页。

[64] 项英:《对各部任务及动作的指示(1933年11月28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90页。

[65]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255页。

[66] 周恩来、朱德1933年12月22日致红三、五、七、九军团电,《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256页。

[67] 《陈伯钧日记(1933~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28页。

[68] 华夫(李德):《反对曲解我们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69] 华夫(李德):《论红军在堡垒主义下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3期,1934年4月20日。

[70]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

[71] 关于运动战,毛泽东指出:“作为战争内容的战略内线、战略持久、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就表现为运动战。”(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7页)中央苏区时期根据苏联军事著作给予运动战的定义是:“‘运动战’,就是对于阵地战而言的话,通常就是指发生于兵团运动中而不是长久固着一地的战斗,例如遭遇战斗,追击,退却,以及在通常之防御地带的进攻及防御等。然而,在大兵团的运动中,其一部分有作阵地战的。”(冰澈:《军语解释》,《革命与战争》第1期,1932年8月1日)运动战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包括“辅助作用的阵地战”、“‘运动性的防御’和退却”。(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8页)以此对照“短促打击”,应该说,两者基本原则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2] 《中革军委关于十月中战役问题致师以上首长及司令部的一封信(1933年11月20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112页。

[73] 项英:《对各部任务及动作的指示(1933年11月28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90页。

[74] 华夫(李德):《再论战术原则》,《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75] 《陈伯钧日记(1933~1937)》,第142页。

[76] 彭德怀:《顽强防御与短促突击——给某师长的信》,《革命与战争》第9期,1934年9月10日。

[77] 朱德:《一个支撑点和短促突击的战例》,《革命与战争》第9期,1934年9月10日。

[78] 《用运动战消灭敌人》,《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第28页。

[79] 华夫(李德):《再论战术原则》,《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80] 彭德怀:《顽强防御与短促突击——给某师长的信》,《革命与战争》第9期,1934年9月10日。

[81] 《聂荣臻年谱》(上),第114页。应该指出的是,他们强调如上问题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短促突击”,而是希望“应于敌前进而于敌之运动中和初到时消灭之……只要敌后尾离开其后面堡垒在十里以外,我们是有把握消灭他的”。

[82] 林彪:《短促突击论》,《革命与战争》第6期,1934年7月。

[83] 朱德、周恩来、王稼蔷(祥):《关于支撑点的构筑和防御以及对付敌人堡垒之战术的补充指示(1934年2月25日)》,《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下),附件(五),第20页。

[84] 华夫(李德):《反对曲解我们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85]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

[86] 林彪:《关于作战指挥和战略战术问题给军委的信(1934年4月3日)》,转见黄少群《中区风云——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史》,第326页。

[87] 博古:《提高我们的军事技术(1933年8月13日)》,《秦邦宪(博古)文集》,第223页。

[88] 志敏:《建设我们铁的红军》,《突击》第7期,1934年2月。

[89]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2页。

[90] 项英:《关于部队缩编及逃亡问题(1933年8月30日)》,《项英军事文选》,第145页。

[91] 《苏区中央局给湘赣省委信(1932年3月4日)》,《湘赣革命根据地》(上),第233页。

[92] 萧华:《以战争胜利来纪念八一》,《青年实话》“八一”增刊,1933年7月30日。

[93] 《中共中央致鄂豫皖苏区党省委信》,《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册,第190页。

[94] 周恩来:《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上的胜利(1934年2月7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322页。

[95] 《一军团云盖山大雄关沙岗上等地附近战斗经过详报(1933年11月15日至19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36~37页。

[96] 周恩来:《论敌人的要塞》,《红色战场丛刊》,工农红军学校1933年6月编印,第80页。

[97]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紧急命令(1933年10月5日)》,《红星》第10期,1933年10月8日。

[98]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

[99] 周恩来:《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上的胜利(1934年2月7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321页。

[100] 任弼时:《在湘赣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1944年10月26日)》,《湘赣革命根据地》(下),第830页。

[101]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第191页。

[102] 《彭德怀关于作战问题给军委的信(1934年4月1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153页。

[103] 《陈伯钧日记(1933~1937)》,第252页。

[104] 《三军团半桥附近战斗详报(1934年8月5日至7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102~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