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忠贤:“第三代宦官之王”差一千到一万(第2/3页)

魏忠贤的运气不错,安全地闯过了两重风险,成为帝国宦官中一员。

初入宫门的魏忠贤当然处于内廷权力系统的最底层,而且在最底层一待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二三十岁的年纪正值一个男人的盛年,这时候的魏忠贤基本上就是闷头混日子,有酒喝酒,有钱赌钱。在这一阶段他还得到一个绰号,叫作“傻子”。

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之为“傻子”?由此可见此时的魏忠贤在内廷是不受待见的,就像一只每日进出宫门的蝼蚁,没有人会在意一只蝼蚁的存在。

在尚未发迹的几十年中,他只离开过一次宫门,就这唯一的一次还差点儿要了他的命。那是为了打秋风而去四川投奔主管西南矿税的大太监。所谓的“打秋风”就是到地方去捞油水。

怀揣着发财梦上路的魏忠贤,却经历了一场噩梦。有人私下里在大太监那儿说了他的坏话,所以他不但没能从四川弄到钱,还被关押起来,差一点儿回不了京城。直到后来他在甲字库(内廷十库之一,负责收贮各省进贡给皇帝的地方特产。)谋得了一个差事,情况才有所好转。因为管库是肥差,至少手头上不会太拮据。

万历三十几年,他在朋友魏朝的帮助下进入太子的东宫当差,算是脱离了宦官的最底层。太子有一房并不得宠的妾侍王才人,魏忠贤就是为这位王才人管理伙食,当时称为“办膳”。王才人为太子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天启皇帝。

如果说进入东宫是改变魏忠贤人生命运的第一步,那么有幸伺候未来的小皇帝则是他实现华丽转型的最关键的一步。但在当时,这最为关键的一步还只是一个未知数。万历皇帝长期以来并不喜欢这位太子,太子的地位始终不太稳固。

太子尚且如此,太子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前途更加凶险莫测。何况宫中的龙子龙孙极易夭折,谁也说不准自己侍候的小孩儿将来能不能修成正果。

处在这种环境中的魏忠贤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加上他自小没读过书,不识字,入宫以后因为年纪太大也没能进内书堂(阉童入学读书的学校),因此这时的魏忠贤并没有太大的野心。此时的魏忠贤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到万历末年,魏忠贤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并没有发达的迹象,执掌朝纲就更是不可想象了。

天启皇帝即位时已经十六岁,在当时已经算是成年人了,不便再与自己的乳母共处。泰昌元年(1620年)冬天,客氏被安排住进了乾西二所。这次迁居活动搞得既隆重又热烈,皇帝给足了面子,“亲临为之移居,升座饮宴”。

虽然迁居他处,明熹宗的日常生活还是离不开客氏的安排。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传到宫廷外,难免引起朝中官员的非议。

明熹宗并不掩饰自己与客氏的母子情深,在登基后立即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她的儿子侯国兴和父亲客太平先后被推恩封为锦衣卫正千户,后来客太平去世,又晋封客氏的弟弟客光先为都督。

仗着皇帝的恩宠,客氏在宫中的势力很大。由于没有文化又缺乏见识,客氏表现得有些飞扬跋扈,《明史》虽然给了她“淫而狠”的三字评语,却没有开列出事实根据。

客氏毕竟是一位出身卑贱的妇女,不论皇帝对她怎样恩宠,也无法付之以国,让她去充当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魏忠贤的特殊地位才显出了优势。魏忠贤这时候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客氏的“菜户”,一个类似于丈夫的角色。

后宫是个女儿国,除了皇帝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其他男子。如此一来,宦官就成了宫女们寄托感情的对象。有能力有办法的宫女大都有个相好的太监,而那些与宫女相好的太监在当时就被称为某某的“菜户”。

客氏的菜户就是魏忠贤,魏忠贤同客氏的“对食”关系是他自己一手争取来的。客氏原来的菜户叫魏朝,也是皇长孙一房中的管事太监。魏朝是魏忠贤的好朋友,魏忠贤能进太子宫中当差,就是靠魏朝的推荐。

客氏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魏忠贤,从此决定了“二魏”的不同命运。魏朝被魏忠贤排挤出宫门,后来被魏忠贤的党羽缢杀在一个小县城里。

自从万历皇帝死后,宫中大权就落到大太监王安的手中,这种局面直到天启皇帝即位后的一段时间也没有改变。在历代太监中,王安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为人冷峻严肃,不苟言笑,自幼在内书堂读书,也还颇具文采。王安一直看不惯宦官们的蝇营狗苟,他同朝中的士大夫们打得火热。东林党中有许多干将都是他的好朋友。东林党人能够在政治上迅速崛起,也得益于他的从中协助。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短命的泰昌朝的结束,王安的权力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在天启皇帝看来,王安这个人严厉有余,而亲和力不足,不是自己的那盘菜。

皇帝的心思早就有人看出来了,于是魏忠贤和王体乾联手将王安踢出了内廷。王体乾与王安共同服务于东宫,年龄和地位都相差不多,关系相当密切。王安一直“视王体乾为道义友”。但是在政治权力的博弈中,再好的朋友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可能反目成仇。何况王体乾早就盯上了司礼监掌印这一宦官中的最高职务,而王安则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魏忠贤和王体乾联合起来向王安发起攻击。应该说,这是一笔风险很大的政治投资,毕竟王安身居显位。风险越大的投入,投资人将来所获取的利益也就会越大。

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客氏在这一事件中发挥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等到王安反应过来,大势已去。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太监最后被魏忠贤的党羽活活勒死。

对于一个总揽帝国全局的大政治家来说,魏忠贤显然是不合格的。试想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何谈为政之道?翻阅史料,时人对魏忠贤个人素质方面的评价不过就是“颇有记性”或者“担当能断”这些字眼儿罢了。说到底,魏忠贤不过就是一个脑子好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政治流氓。明朝是一个文牍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不识字的政治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魏忠贤虽然不认识字,但身边有王体乾为首的秉笔太监们辅助办公。鸡毛蒜皮的小事,助手们就可以搞定。对于军国大政方面的事情,还是由魏忠贤最后拍板做决定。有人会问,在魏忠贤批阅奏章的时候,明熹宗在做什么呢?

皇帝经常象征性地在清晨由秉笔太监们簇拥着“览文书”,只是他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奏章的内容,一切都是按照魏忠贤等人的意思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