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第2/2页)

朱标的突然薨世,对朱元璋的打击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在这期间,一生勤政的朱元璋居然有六七天不理朝政。大臣们提出让朱元璋的二子朱樉或三子朱棡继位,不过都被朱元璋否决了。

第二种是立爱立贤。何为“立贤”?所谓的“贤”只能是靠主观来判断,无非是以皇帝的价值标准来加以评判。

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商榷,因为历史上真正英明睿智的皇帝并不占多数。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立贤”就成了一个听上去美妙的借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立贤”实际上也就等同于“立爱”。皇帝心头之所爱,不一定就是帝国臣民之所需。

朱标死后,悲痛欲绝的朱元璋在大臣们的劝解之下,收起悲痛的情绪,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根据明成祖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就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明皇宫的东角门召集朝中重臣,讨论未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朱元璋说:“朕年事已高,太子朱标又不幸夭折,我大明遭此厄运,都是命中注定的。有句古话说得好:‘一个国家要是有年长的皇位继承人的话,那是天下苍生的福分啊!’朕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贤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他在某些方面和朕很像,朕想立他为太子,诸位爱卿认为怎样?”

朱元璋话音刚落,翰林学士刘三吾马上应对说:“陛下所言极是,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为太子,那么燕王的两个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朱元璋无法回答老臣刘三吾所提的问题,兀自伤心痛哭起来,重立太子之事也就此打住。从朱元璋与刘三吾君臣的这段对话来看,刘三吾的潜台词是说,皇帝您要是跳过老二、老三,立老四为太子,就会为自己的帝国带来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

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当然能够听得出刘三吾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他最终放弃“立爱”的念头,而采用最为稳当的皇位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当然上面的记述出自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其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朱棣在起兵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后,为了证明自己夺位的合法性,在官修的史书上曾经做过大量的手脚。

要知道在朱标死的时候,朱棣前面的两位皇兄朱樉和朱棡还是活蹦乱跳的,而且这两个皇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即使朱元璋立朱棣为帝位继承人,他们兄弟俩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为皇太子,那么在其百年以后,朱棣的两位兄长肯定会兵戈相向。其他的皇子藩王暂且不说,单是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就足以让天下大乱。

历史要是真发展到那一步,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似的大劫难就会重演。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就会变得岌岌可危,这当然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所以,朱元璋还是选择遵循最为安全的历代通用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之子为未来的帝国一把手,这样也就名正言顺,至少没有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乱留下借口。这是朱元璋明智而又无奈的一种选择,但绝对不算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第三种是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生出的龙子龙孙可能多得连皇帝自己都记不住名字。要想在这些子孙中寻找未来的皇位继承者,可不是抓个阄就能决定的,必须得有规则,否则就有可能诱发皇子之间骨肉相残。

因此,封建统治者们摸索出了在立嫡无望的情况下立庶长子的规则,也就是在自己的所有孩子中立年龄最长的那个为太子。这种皇位继承法则的优点在于继承者的既定性,谁有好运气最早来到这个世界上,谁将来就当皇帝。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杜绝皇位继承所引发的祸端和危机,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权力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朝每代都能很好地照此执行,恰恰相反,真正落实这种皇位继承制度的朝代并不是太多。在家国一体化的传统社会里,没有比这更好的皇位继承规则。可以说,最安全的选择储君的方法就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为了确保皇权的和平过渡,朱元璋并不愿意冒险,他还是做出了最为理性的选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元璋正式册立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对于选择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给出的解释是:自己开创的大明帝国及其一切章法都是要传之后世的,如果连他这个开国之君都不遵守自己制定的制度,后世子孙就有了违反祖制的借口,这就与保证大明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精神相违背,子孙后代的乱与治不仅与他立的祖制有关,而且与他是否率先按照祖制执行有着很大的关系。(自我创天下而以天下传之庶孳,万世而下有庶夺孳抗宗者,我开其乱也。乱传而万世之传,足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