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权力的正室与偏房之争(第4/4页)

胡惟庸接过李善长淮西集团领袖的权杖,有心将刘基逼向绝境。此时的刘基已经无法对他构成威胁,他不会为了一个老病将死、离开朝堂之人再去冒这个险。话说回来,就算真是胡惟庸毒死刘基,那么真正的幕后主使又会是谁呢?

其实朱元璋、胡惟庸(淮西派)在这里玩了一出无间道式的权力博弈游戏。朱元璋很好地利用了帝国官僚集团的内部斗争,将刘基之死与胡惟庸谋反案捆绑在一起。朱元璋除掉刘基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千古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基于死地,正好可以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他也不用说什么,只需要做几个冷漠与怀疑的表情,以胡惟庸的精明又怎能领会不了皇帝的意思?更何况此时胡、刘二人势力悬殊,一个是把持威权的独相,一个是被皇帝抛弃的过气老臣。君臣相互利用,但终是朱元璋更胜一筹,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等到多年以后,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扫荡了帝国官场之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满朝皆党,只有刘基不从。”这等于是在为胡惟庸案的扩大化制造舆论,就算刘基真是一个能掐会算的半仙,也算不出来,自己在死了以后,还能够成为朱元璋手里一颗有用的棋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基在临死之际布下的一场权力弈局,而布下这场局的目的就是瓦解李善长、胡惟庸的淮西集团。

如果上面的说法有一个成立,那么刘基之死就更具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无论怎样,刘基与李党之争,是以个人之力同一个权势在握的庞大党群相抗,无疑是以卵击石,注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命运。

在刘基与淮西集团博弈的过程中,朱元璋一直在冷眼旁观。胡惟庸上蹿下跳的表演在朱元璋看来和一个官场小丑没什么两样,无所掣肘的相权是可怕的。此时的朱元璋,心里已经渐渐有了改组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但如此大的动作非得杀人不可。

胡惟庸当了中书右丞相以后,收受贿赂、任意处分官员、截留奏章等行径确实是有的,但靠这些零碎的罪名将胡惟庸彻底击倒,显然分量还不够。

洪武九年(1376年),胡惟庸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已经待了三年时间。朱元璋好像是在故意娇宠一个放肆的小孩,任其为所欲为。也许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专权,这一年,中央政府撤销了中书省编制中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这两个职位(平章政事就是副宰相)。虽说多年空缺,但这两个位置此前一直没有废除。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元朝实行的行中书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向中书省负责。

本来在中书省的编制中,左、右丞相是级别最高的,其下分别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如今废除了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的职位,中书省就只剩下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的编制,其下虽然增设了几个和地方布政使司相联系的官职,但不过是辅助丞相而已。

权力机构的改革使得胡惟庸在中书省,甚至在帝国的整个官僚集团,都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