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第3/3页)

在后来的“二次革命”期间,黎元洪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凯——但还是那句话:那场所谓的“革命”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以卵击石。

黎元洪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7

那么,黎元洪是不是真的就此和袁世凯成为铁板一块?

并不是。

1915年末,袁世凯踌躇满志地准备登基,向来对他言听计从的黎元洪却一直消极抵抗,比如一直请辞本文开头交代的那个“参政院院长”,但袁世凯就是不准。

袁世凯称帝后,册封黎元洪的头衔是“武义亲王”,当时全国就这么一个“亲王”头衔,但黎元洪坚决不接受。各省的督军、巡按使、镇守使、都统、巡阅使等纷纷以“东厂胡同黎亲王”“武义亲王”“黎亲王”等不同的电头致电向黎元洪表示祝贺,但黎元洪就是不接受。最后被逼急了,只能说:“再逼我,我就一头撞死。”

尽管他选择了和袁世凯分道扬镳,但在袁世凯的临终遗命里,黎元洪仍是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第一顺位人选。

1916年6月7日(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52岁的黎元洪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但当上大总统之后,黎元洪就没那么顺利了——全国的兵权都握在段祺瑞等一批北洋军阀的手里,他这个总统,处处受制,其实是有名无实的。

但即便如此,黎元洪在任内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顶住段祺瑞的压力,在国务院各个部门中引进一批南方革命党的部长,比如坚决抵制通过借外债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在外交方面一直努力取缔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等。

但是,彼时的中国,已经绝非辛亥革命时那样万众一心只为做成一件事了,各种势力暗流涌动,互相较劲。手无兵权的黎元洪虽然还站在舞台中央,但聚光灯早已不打在他的身上了。

1917年,被黎元洪罢免国务院总理之位的段祺瑞,挑唆徐州督军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进京复辟,然后又“马厂誓师”,击溃张勋,成为“三造共和”的功臣。黎元洪在京再无立足之地,遁入天津,做起了实业生意。

1922年,因为直皖军阀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黎元洪在“歇业”五年后,又被请出来做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彼时的黎元洪已经58岁,虽然他也清楚自己再一次成了一个“调和矛盾”的需要,但他依旧幻想着能借总统之位,再做点事情。

当然,这一次,黎元洪是真的天真了。

仅仅一年,黎元洪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贿选总统”曹锟上台,黎元洪再度被逼入死角。这一次,他是彻底死心了。

1928年6月3日,64岁的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临死前,他口述遗嘱,通电全国,其中包括:从速召集国民大会,解决时局纠纷;实行垦殖政策,化兵为农工,勿使流离失所;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早定政治方针与教育宗旨;民元以来,凡无抵触国体之创制,均应一律保持,请勿轻议纷更;和平统一,利国富民。

黎元洪的葬礼是国葬,场面极为盛大,当时葬在武汉的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再度为黎元洪举行国葬,遗体归葬于武昌的卓刀泉。

武昌,成了黎元洪踏上历史舞台的起点,也成了终点。

黎元洪的葬礼

馒头说

回过头看看黎元洪这个人的生平,不简单。

当过海军,也当过陆军;做过协统,也做过都督;做过三次中国民国副总统,也做过两次中华民国大总统,最后还成了一名实业家。

孙中山曾评价黎元洪:中华民国第一伟人!

孙中山说这话,应该有他自己的目的,“第一伟人”这个称号,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些夸张了。

但黎元洪真的是一个很难盖棺定论的人。

你说他反革命,他是武昌首义的都督,不管怎样,当时肯做那个都督,还是要有点魄力的;但你说他革命,他又帮袁世凯杀过不少革命党,最终支持的也是袁世凯。

你说他英明果断,他是被人逼着做了都督的;但你若说他优柔寡断,他一旦决定当了都督,还是为辛亥革命做了很多实质性的事。

你说他敢作敢为,但他其实每次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你说他明哲保身,但他在任上又是真心真意想做些事,也做了不少事。

你说他共和,他一直紧跟袁世凯;你说他保皇,他又为了共和,不惜和袁世凯翻脸。

所以,与其说黎元洪是一个伟人,倒不如说是一个真实的人。

在那场中国从未遭遇过的千年大变局中,黎元洪和很多人一样,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就被裹挟进去了。在诸多抉择和变化之中,他做出了一个个最真实的,但同时又是有是非观念的人的抉择:有勇敢,有胆怯;有坚强,有退缩;有得意,有消沉;有欲望,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