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唐中叶后四裔情形(第2/2页)

《旧书》叙渤海建国事讫,乃云:风俗与高丽及契丹同,颇有文字及书记。此盖述其初建国时事,其文字当受诸句丽?其后数遣诸生,来入太学,则迳受诸中国矣。《旧书》本传:太和七年(833年),彝震遣同中书省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随宝英,请赴上都学问;先遣学生三人,事业稍成,请归本国,许之。其所遣学生,似是每次三人,远不如新罗、日本之多,然亦久而未替。且其人或尚有私来者也。其官制,《新书》述之颇详,云:大抵宪象中国。《旧书·本纪》:太和六年(832年),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云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则不惟官制,兵制亦宪象中国矣。渤海史迹,朝鲜、日本,均有留遗,其文物诚可云甚盛。然地虽广而人不多。门艺言高丽盛时,强兵三十余万,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见第五章第五节。论者或疑为献媚中国之辞。然《新五代史·渤海传》,谓祚荣并比羽之众,其众四十万。历来外夷胜兵之数,大抵当口数五之一,后汉世之匈奴即如此。外夷政简,其户口之数,必较中国为翔实也。则渤海胜兵,不过八万。地处苦寒,户口虽或增加,不能甚速。云当句丽盛时三之一,已是侈言之矣。靺鞨后来,虽多臣服,度亦不过如辽之属国,盛时来通朝贡,可借兵粮,一败即瓦解矣。即辽之部族,亦系如此,不独属国也。此其所以不祀忽诸也。

渤海至五代时,仍数通朝贡,其王之名为。见于欧《史·本纪》者:开平元年五月、二年正月、三年三月、乾化元年八月、二年三月、同光元年正月、二年五月、三年二月、天成元年四月、七月、长兴三年正月、清泰二年九月,皆记其遣使者来。其中开平三年(909年)、同光二年(924年)、三年(925年)、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之使,皆明言其为 所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为契丹太祖所灭。然契丹所得者,不过其都城及其扶余府之地而已。《新书》本传:扶余故地为扶余府,常屯重兵以扞契丹,其地即辽之黄龙府,今之农安县也。契丹太祖之攻渤海,以天赞四年闰十二月丁巳围扶余府。明年,即天显元年正月庚申,拔之。丙寅夜围忽汗城,己巳,遂出降,盖如迅雷之不及掩耳。余地盖本无多兵,故皆传檄而下,复叛者亦即平定。然契丹所能控扼者,亦不过忽汗城而已。以人皇王倍主之,倍旋奔唐,契丹此后恃为重镇者,亦不过黄龙而已。其偏远之地,多不服契丹,仍有通使译者,故《新史》本传言其至显德末常来朝贡也。其后事于《宋辽金元史》详之。

《通鉴》:开运二年(945年),初高丽王建用兵吞灭邻国,颇强大。因胡僧袜啰言于高祖曰:“渤海我婚姻也,其王为契丹所虏,请与朝廷共击取之。”高祖不报。及帝与契丹为仇,袜啰复言之。帝欲使高丽扰契丹东边,以分其兵势。会建卒,子武自称权知国事,上表告丧。十一月,以武为大义军使,高丽王,遣通事舍人郭仁遇使其国喻旨,使击契丹。仁遇至其国,见其兵极弱。向者袜啰之言,特建为夸诞耳,实不敢与契丹为敌。仁遇还,武更以他故为解。案自高丽攻契丹太远,必中国先能大举,高丽乃可攻其东偏,今反欲使其先举兵,实无此理。王建盖不意中国之势如此其弱,初非有意为夸诞也。然高丽之恶契丹而昵渤海,则于此可见矣。此文化为之也。

《新唐书·渤海传》,谓幽州节度府与相聘问,《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谓钱镠遣使册新罗渤海王,海中诸国皆封拜其君长;《旧史·世袭列传》亦有此语。则渤海使译所通,初不以天朝为限。《新书·李正己传》,言其市渤海名马岁不绝,则其亟来,亦或为市易之利也。李怀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其先徙于幽州。父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多,赐姓,更名嘉庆。参用新旧《书》。则其人亦有入仕中国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