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唐室乱亡(上)(第2/3页)

夔王,《旧书》本传云:咸通四年(863年)薨。《新书·传》云:懿宗立,徙王通。昭宗时,与诸王分统安圣、奉、宸、保宁、安化诸军,为韩建所杀。而其《本纪》于咸通四年(863年),亦书夔王滋薨。《通鉴》亦同。则其人非特未至昭宗时,并无徙王通之事。昭宗时之通王,《旧史》不著其名,《通鉴》亦名滋。《廿二史考异》谓《新书》妄合之,德宗子有通王谌,韩建所杀者,殆谌之后嗣王也。参看第十一章第二节。

懿宗为荒淫之主,好音乐、燕游。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皆备。听乐、观优,不知厌倦。赐与动及千缗。曲江、昆明、灞、浐、南宫、北苑、昭应、咸阳,所欲游幸即行,不待供置。曲江见第七章第一节。昆明见第九章第一节。昭应见第七章第三节。有司常具音乐、饮食、幄帟,诸王立马,以备陪从。每行幸,内外诸司扈从十余万人,所费不可胜纪。《通鉴》咸通七年(866年)。《新书·宦者·杨复恭传》:昭宗言:我见故事,尚衣上御服日一袭,太常新曲日一解,今可禁止。复恭顿首称善。帝遂问游幸费。对曰:“闻懿宗以来,每行幸,无虑用钱十万,金帛五车,十部乐工五百,犊车、红网、朱网画香车百乘,诸卫士三千。凡曲江、温汤若畋猎曰大行从,宫中、苑中曰小行从。”帝乃诏类减半。又佞佛。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录梵夹。于咸泰殿筑坛,为内寺尼受戒。《通鉴》咸通三年(862年)。胡《注》曰:盖宫人舍俗者,就禁中为寺以处之。数幸诸寺,施与无度。咸通十二年五月,幸安国寺,赐讲经僧沈香高坐,见《旧书·本纪》。又于两街、四寺各置戒坛、度人,凡三七日。亦见《通鉴》咸通三年(862年)。三七二十一日。遣使诣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其所费远甚于元和时。事在咸通十四年三月。《通鉴》云: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花、幢盖以近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四月,至京师,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元和之时,不及远矣。富室夹道为采楼及无遮会,竞为侈靡。上御安福门,降楼膜拜,流涕沾臆。赐僧及京城耆老尝见元和事者金帛。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国崇化寺。宰相已下,竞施金帛,不可胜纪。宠郭淑妃。生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事在咸通十年(869年)。《通鉴》云:赐第于广化里。窗户皆饰以杂宝。井阑、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十一年八月,主薨。十二年正月葬。韦氏之人,争取庭祭之灰,汰其金银。凡服玩,每物皆百二十舆。以锦绣珠玉为仪卫。明器辉焕,三十余里。赐酒百斛,饼四十橐驼,以饲体夫。主薨,帝杀翰林医官二十余人。悉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系京兆狱。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谏,皆遭贬斥。璋仰药死。伶官李可及,善为新声,帝以为威卫将军,宰相曹确执奏,不听。事在咸通八年(867年)。主除丧后,帝与淑妃思念不已,可及乃为《叹百年》舞曲,舞人珠翠盛饰者数百人,画鱼龙地衣,用官 五千匹,曲终乐阕,珠玑覆地焉。《旧唐书·曹确传》。《通鉴》云:以 八百匹为地衣。纵恣残虐如此,岂似奉佛者?岂亦如刘总及吾所疑之代宗,继嗣之际有大不可以告人者,不慊于心,乃思奉佛以求解免,而其姿性庸下,又不知纵恣残虐之大悖于佛道邪?然国脉之为所斫丧者则多矣。

懿宗之立,令狐绹既未与闻其事,而其当国久,威权足忌,故即加罢斥,而相白敏中。咸通元年二月。未几,以入朝坠陛伤要卧家,久之复罢。事在是年九月。此后诸相多碌碌。惟杨收,于南蛮用兵时,建议于豫章募兵,且试行海运,于边事颇有裨益,见下节。而后为韦保衡所构,流死。收以四年五月相,七年十月罢。《旧传》云:其相也,以与中尉杨玄玠相结,其罢也,以玄玠屡有请托,收不能尽从倾之,未知信否。又云:韦保衡作相,发收阴事。明年八月,贬为端州司马。寻尽削官爵,长流欢州,赐死。《通鉴考异》云:是时保衡未作相,不之取。然云保衡作相误,云其构之未必误也。刘瞻,史亦云为保衡及路岩所排。瞻贬欢州司户参军。岩等将遂杀之,幽州节度使张公素上疏申解,岩等乃不敢害。案观温璋之自杀,则知瞻之势亦甚危也。岩以咸通五年十一月相,持权颇久,史极诋为奸邪,然初未见实迹。于琮者,尚宣宗女广德公主,以八年七月相。韦保衡者,本为左拾遗,既尚同昌公主,进为左谏议大夫,充翰林学士,十一年三月亦为相。是年八月,主薨。《旧书·传》云:自此恩礼渐薄,《新书》则云:主薨而宠遇不衰,观其持权如故,《新书》之说殆信。十二年四月,路岩出为西川。《新书·岩传》云:岩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权侔则争,故还相怨。此说殆不足信,见下。十三年二月,于琮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五月,国子司业韦殷裕于 门进状,论郭淑妃弟敬述阴事。上怒甚,即日下京兆府决杀,籍没其家。其季父及妻之父兄皆远贬。 门使司,以受殷裕文状亦获罪。殷裕之死,决非由论郭敬述,而 门使司以此获罪者,所以掩人耳目,使若以论敬述获罪然也。其明日,于琮罢为普王傅、分司,亲党坐贬逐者十四人。琮旋贬韶州刺史。史言广德公主与之偕行,行则肩舆门相对,坐则执琮之带,琮由是获全。《通鉴》。《通鉴考异》引《续宝运录》,谓韦殷裕拟倾皇祚,别立太子,说虽不详,以当时置君如弈棋及懿宗之荒淫残虐言之,疑若可信。盖有阴谋内禅者,而琮以贵戚遭忌邪?观此,知杨收、刘瞻等之获罪,与韦保衡之见信,亦必别有其由。盖懿宗之立,实大悖于正,加以荒淫残虐,故仍有欲覆之者也。虽慝未克作,然其势则甚危矣。

懿宗以咸通十四年七月崩。大渐之际,立第五子普王俨为太子,改名儇。帝崩,儇立,是为僖宗。时年十二。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居中执政,并封国公。《旧书·本纪》。《通鉴考异》曰:范质《五代通录》:梁李振谓陕州护军韩彝范曰:懿皇初升遐,韩中尉杀长立少,以利其权,遂乱天下,今将军复欲尔邪?彝范即文约孙也。按懿宗八子,僖宗第五。余子新旧《书》不载长幼,又不言所终,不知所杀者果何王也。今案《旧传》,懿宗八子:曰僖宗,曰昭宗,曰魏王佾,曰凉王健,曰蜀王佶,曰威王侃,曰吉王保,曰睦王倚。昭宗,《新书·本纪》言其次为第七,其封寿王,在咸通十三年(872年)。魏、凉、蜀三王之封在三年(862年)。威王初封郢王在六年(865年),十年(869年)改封。吉、睦二王之封,皆在十三年(872年)。《昭宗纪》云:僖宗大渐之夕,群臣以吉王最贤,又在寿王之上,将立之。惟杨复恭请以寿王监国。然则懿宗诸子,魏王为长,凉王次之,蜀王、威王又次之,其次为僖宗,又其次为吉王,又其次为昭宗,睦王最幼。凉王,《新传》云:乾符六年(879年)薨,凉王尚获善终,蜀、威二王,未必强死。文约所杀,殆魏王邪?帝虽为行深、文约所立,然始为王时,与小马坊使田令孜同卧起,及立,政事一委之,呼为父。《新书·令孜传》。故行深、文约之权渐落。《旧书·本纪》:乾符元年(874年)冬,右军中尉韩文约以疾乞休致,从之。四年三月,以开府、行内侍监致仕刘行深为内侍省、观军容、守内侍监致仕。《新书·田令孜传》曰:僖宗即位,擢令孜左神策军中尉。是时西门匡范位右中尉,世号东军、西军,盖兵权移而政柄随之矣。僖宗未必能自减行深、文约,必令孜之阴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