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第2/3页)

高宗八子:长废太子忠。次原王孝,早薨。麟德元年(664年)。次泽王上金。次许王素节。素节母,萧淑妃也。次弘,次贤,次哲,即中宗。初名显,封周王。仪凤二年(677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武后圣历元年(698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次旦,即睿宗。初名旭轮,封殷王。乾封元年(666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年),徒封冀王。去旭字。上元二年(675年),徙封相王。仪凤三年(678年),改名旦。徙封豫王,降为皇嗣,依旧名轮。中宗为太子,封为相王,又改名旦。皆武后所生。忠之废,封为梁王,为梁州都督。今陕

西南郑县。后徙房州。今湖北房县。显庆五年(660年),废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后详决。《旧书·后纪》。后因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新书·上官仪传》。麟德元年(664年),后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宦人王伏胜发之。上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后。左右驰告后。后诣帝上诉。帝羞缩,待之如初。《新书·后传》。仪先为陈王谘议,与伏胜俱事忠,于是许敬宗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仪、伏胜皆被杀。忠亦赐死。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帝称天皇,后称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后垂帘于御坐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旧书·高宗纪》上元二年(675年)。又《李义琰传》,义琰亦谏止帝。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大集诸儒内禁殿,撰定《列女传》《臣轨》《百寮新诫》《乐书》等。因令学士密裁可奏议,分宰相权。后自立后即与政事,至是二十年矣。是岁,太子弘卒。新旧《书·弘传》皆云:弘以萧淑妃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幽掖庭,年逾三十,请即出降,忤后意。惟《旧书》不云弘被害,《新书》则云遇鸩,《本纪》又径书天后杀皇太子。《通鉴考异》云:《实录》亦不言弘遇害,《唐历》则云请嫁二公主,不以寿终,而李泌对肃宗,亦有天后图临朝鸩杀弘之语。案请降二公主,何至一怒而欲杀?武后是时欲图临朝,岂复弘所能沮?则谓后杀弘殆不足信也。弘既死,乃立贤为太子。永隆元年(680),又废之。新旧《书》皆云:有明崇俨者,以左道事后,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宫人或传贤为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闻之,益自疑。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贤谋,遣人发其阴事。诏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杂治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乃焚甲于天津桥,而废贤为庶人。开耀元年(681年),徙巴州。今四川巴中县。及武后废中宗,命丘神 往巴州检校贤宅,神 逼令自杀。太宗子曹王明,先坐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佑胁令自杀。贤好声色,与户奴狎昵,事见《旧书·韦思谦传》,则其人确有失德,然罪不至废。至于焚甲天津桥,则所以示与人耳。贤在是时,岂能为武后之害?武后虽残,亦未闻自杀其子,然则谓贤为韩国所生,其事或不诬也。贤既死,乃立哲为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哲立,是为中宗。

中宗之立,太后临朝称制。明年,中宗嗣圣。武后废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为光宅。二月,废帝为庐陵王,而立豫王旦。后仍临朝。九月,李 孙敬业及其弟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起兵扬州。敬业为眉州刺史,坐事贬柳州司马。敬猷为盩厔令,免官。之奇为给事中,贬括苍令。宾王为长安主簿,贬临海丞。求仁为詹事司直,贬黟令。又魏思温,尝为御史被黜,是时为盩厔尉。皆不得志之徒也。眉州,今四川眉山县。柳州,今广西马平县。盩厔,今陕西盩厔县。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临海郡,即台州。黟,今安徽黟县。太后遣淮安王神通孙孝逸讨之。神通,见第二章第六节。敬业党魏思温劝其直指东都,而薛璋欲先取常、润。常州,今江苏武进县。润州,今江苏镇江县。敬业从璋计,渡江取润州。还兵拒孝逸于高邮。见第二章第七节。败,走润州。欲入海,为其下所杀。《旧书·裴炎传》曰:中宗既立,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与乳母五品。炎固争以为不可。中宗不悦,谓左右曰:“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邪?”炎惧,乃与则天定策废立。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勒兵入内,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辞。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御史崔察闻而奏炎有异图,炎遂见杀。凤阁侍郎胡元范明炎不反,流死琼州。今广东琼山县。纳言刘齐贤、吏部侍郎郭待举皆坐救炎贬。程务挺时为安抚大使,督兵以御突厥。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其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武后遣就军斩之。夏州都督王方翼,夏州见第二章第二节。王后从祖兄也,有边功,与务挺亲善,征下狱,流死崖州。在今琼山县境。《新书·炎传》曰: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即伊阙。在洛阳南。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刘仁轨传》曰:裴炎下狱,仁轨方留守京师。郎将姜嗣宗以使来,因语炎事,且曰:“炎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知邪?”曰:“知。”及还,表嗣宗知炎反状不告。太后怒,拉杀之。观此二事,炎似确有意于兵谏。然亦不过欲返政睿宗而已,未尝欲复中宗也。《旧书·刘袆之传》:袆之尝窃语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其意正与炎同。是则废立之举,当时舆论,并不以为不然,可见中宗之不克负荷。《炎传》论云:惟虑中宗之过失,不见太后之苞藏。自是当时实况,然则敬业等之举动,谓其非叛焉不可也。至救炎者之骈死,则自出于猜忌。李孝逸虽有功,既为唐之宗室,自亦不能免矣。垂拱二年二月,左迁施州刺史。今湖北恩施县。三年十一月,《新书·本纪》,事在天授二年(691年),《通鉴》从《旧传》及《实录》在此月。复被构流儋州,死。今广东儋县。

武后之废中宗,非遂有意于革命也,然其为人也,贪于权势而不知止,而导谀贡媚之徒,复不惜为矫诬以逢迎之,则推波助澜,不知所止矣。垂拱二年正月,太后下诏复政,睿宗知其非情,固让,后仍临朝称制。四年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四月,兄子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雍州,后改为京兆府,今陕西长安县。表称获之洛水。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五月,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就水侧置永昌县。变革之机肇矣。时高祖之子在者,尚有韩王元嘉、第十一。霍王元轨、第十四。舒王元召、第十八。鲁王灵夔;第十九。太宗之子在者,有越王贞、第八。纪王慎。第十。后之称制,贞与元嘉、元轨、灵夔,及元嘉子黄国公撰,元轨子江都王绪,灵夔子范阳王蔼,及贞长子琅邪王冲等,密有匡复之志。后以明堂成,将行大享之礼,追皇宗赴集。元嘉等递相语曰:“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于是撰诈为皇帝玺书与冲曰:“朕被幽系,王等宜各救拔我也。”冲又伪为玺书,云神皇欲移国祚。冲时为博州刺史,今山东聊城县。遂起兵。贞亦自蔡州应之。今河南汝南县。太后遣丘神 讨冲,麹崇裕、岑长倩讨贞。冲攻武水,县,在今聊城西南。不克,还走州,为守门者所杀。神 未至,乱已平矣。贞子规,逆官军而败,与贞俱自杀。于是收韩、鲁二王及黄公诛之。霍王废徙黔州,行至陈仓县,后改名宝鸡,今陕西宝鸡县。而死。江都王戮于市。范阳王知越王必败,发其谋,得不诛,后亦为酷吏所杀。冲弟常山公倩,坐与父兄连谋诛。温,以前告流岭南,寻卒。东莞公融,高祖子虢王凤之子也,为申州刺史。今河南信阳县。得越王书,仓卒不能应,为僚吏所逼,奏之,得擢授,寻为支党所引,仍被诛。寿州刺史赵瑰,寿州见第二章第三节。妻高祖女常乐长公主也。越王将起兵,作书告之,瑰许率兵相应;公主对使者,复有激厉诸王之语;皆伏诛。济州刺史薛,济州,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太宗女城阳长公主子也,及弟绪、绍,皆与琅邪王通谋,、绪皆诛,绍以尚武后女太平公主,死于狱。于是海内更无与后抗者,变革之机益亟。是岁十二月,神皇拜洛受图。《天授圣图》。明堂成。明年正月,亲享。大赦天下,改元曰永昌。十一月,依周制改为建子,以是月为正月。改元延载。至久视元年(700年),乃复夏正。自以曌字为名。读如照。改诏书曰制书,避嫌名也。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九月九日;遂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武氏自托于周,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故其自王,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而谥所谓平王少子者曰睿祖康皇帝。改元天授。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