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结局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第4/5页)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

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

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是他挣回来的。

洪承畴出生时,他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亲虽然穷,却比较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

洪承畴很聪明,据说7岁就能背三字经,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我,27的时候,还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23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他的成绩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全国第17名,二甲。

然后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比较倒霉的。

原因我说过,在明代,要想将来入阁当大学士,必须当庶吉士,进翰林院。以洪承畴的成绩,应该能进,可是偏就没进。

此后的十几年,洪承畴混得还可以,当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当了参政。

参政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后,光荣地退休。

从没考上翰林的进士,混饭吃的小参政,到历史留名,骂声不绝,余音绕柱的大人物,只是因为,他外放的地方,是陕西。

刚去陕西的时候,洪承畴带了很多书。

所以洪承畴带兵去救韩城的时候,只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杀过人。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

这是事实,不是据说。

洪承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他带着临时拼起来的家丁、仆人、伙夫,就这么上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胆怯。

面对优势敌军,他凭借卓越的指挥,轻易击败了起义军,斩杀五百余人,解围韩城。

在洪承畴的人生中,有过无数次战役,有过无数个强大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次。

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让洪承畴明白,他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他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末落的王朝,创造太平的盛世。

讽刺的是,他最终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具体表现在,他正确地意识到,杨鹤是一个蠢货。

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

来陕西上任之前,洪承畴带来了很多书。三十年以来,书,是他仅有的寄托。

战后,他丢掉了书,做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开战。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这支纯粹的杂牌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

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

洪承畴是文官,杨鹤也是文官,这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对待民军,杨鹤是很客气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语招抚,投降后,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畴的态度有点差别。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

对于这件事情,我始终很疑惑,读圣贤书,就读出这么个觉悟?

自古以来,杀人放火之类的事,从来没断过,但公认最无耻的事,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干掉他,太过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