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万国来朝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第2/4页)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白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时,他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自己的同族。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我看来,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是个聪明人,像他这样的智谋之人,如果过于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这句话始终被他牢牢的记在心里。

其二、他与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问到,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身份和荣誉地位。道衍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高的目标。道衍是一颗子弹,四十年的坎坷经历就是火药,他的权谋手段就是弹头,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引线,这颗子弹射向谁其实并不重要,能被发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愿望。

姚广孝,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入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足矣。

【兄弟】

建文帝时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对削藩,最后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幸存下来的藩王自然也会反对,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无力造反了。

在反对削藩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后,与他的兄弟们本是同一战线的朱棣突然抽出了宝剑,指向了这些不久之前的战友们,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兄弟情分本来也算不上什么,自古以来父子兄弟相残都是家常便饭。而我们似乎也不能只从人性的冷酷上找原因,他们做出这种行为只是因为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无上的权力。

有权力就可以清除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号令天下,可以任意妄为!自古以来,无数道德先生、谦谦君子都拜倒在它的脚下,无人可以抗拒它的诱惑,兄弟又算得了什么?

最先被“安置”的是宁王,他被迫跟随朱棣“靖难”,为了换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开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事成中分天下”。当然,朱棣这位从来不兑现支票的银行家这次也没有例外,靖难成功之后,他就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

宁王朱权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所谓中分天下的诺言纯属虚构,且从无雷同,中分他的脑袋倒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他很务实的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权,希望你能够把我封到苏州,过两天舒服日子。

朱棣的回答是不行。

那就去钱塘一带吧,那里也不错。

还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诺:除了这两个地方,全国任你挑!

宁王朱权苦笑道:“还敢再挑么,你看着办吧。”

于是,朱权被封到了南昌,这是朱棣为他精心挑选的地方。而被强行发配的朱权的心情想来是不会愉快的,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鱼肉了一番,他是绝不会心服的,这种情绪就如同一颗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并传给了他的子孙。

报复的机会终究是会到来的。

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爵位和官属,八月,废其为庶人。

永乐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年(1412),削去辽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护卫。

于是,建文帝没有解决的问题终于由他的叔叔朱棣代为解决了。削藩这件建文帝时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终办成的,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完成这些善后事宜之后,朱棣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了,事实证明,他确实具备一个优秀皇帝的素质,而我们也将把历史上明君继位后干的那些恢复生产,勤于政事之类的套话放到他的身上。又是一片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这样看来,下面的叙述应该是极其乏味的。

可惜朱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英明皇帝,他的故事远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因为在他的身上,始终环绕着两个疑团,这两个疑团困扰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谜团进行自己的探究,以期找出真相。

【母子不相认】

《永乐实录》记载:高皇后(马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次上(朱棣),次周王橚。这就是正史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棣在战火中出生,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这并没有错,但那个经历痛苦的分娩,给予他生命、并抚育他长大的母亲却并不是马皇后,那个带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经被历史湮没。

事实上经过历史学家几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位母亲的真实姓名,甚至她的真实身份也存在着争议。这些谜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位母亲暴露身份,不承认他有一个叫朱棣的儿子。

这个隐瞒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并在他们长成后自豪的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的活着,然后平凡的死去。

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